進入仙人舊館,便是古風流溢的“平山堂”,此堂初建于宋慶曆八年歐陽修知揚州時所建。42歲的歐陽修初到楊州後,政務龐雜,應接尤多,但綱目不 亂,關心民瘼,秤擊暴斂,深受百姓愛戴。歐公在公務之餘,寄情幹山水詩酒,遊目騁懷,築平山堂作講學、遊宴之所,數月而成。平山堂前築石台,圍以欄檻,歐公親植柳樹,時稱“歐公柳”。因望江南諸山,含青吐翠,飛撲於眉睫而恰與堂平;加之歐公內心所思,江南及各路諸才子,若可攀躋,寄此情于此景之中,故定堂名為“平山堂”。北簷下有清光緒二年(1876)林肇元所题匾额:“远山来与此堂平”亦点明含义。嘉佑八年(1063),山堂朽,工部郎中刁约领扬州事时重修山堂。封闭前庭,改制为行春台。南宋绍兴末年台圮,隆兴元年(1163)至嘉定三年(1210)多次兴毁。元代一度荒废。明万历年间,知府吴秀重建山堂。
清康熙十二年(1673),刑部主事江都汪懋麟与太守金长真又扩建山堂,并建行春台。康熙帝南巡维扬时,至平山堂题“平山堂”、“贤守清风”、“怡情”、“澄旷”四额,并制《平山堂》诗一首。乾隆元年(1736)又整修山堂,规模益大。为记此事,在平山堂南,东壁面西处有乾隆元年七月两淮都转运盐使尹会一撰并书《重修平山堂》碑石一方。咸丰年间,平山堂毁于兵燹。 今日之平山堂是同治九年(1870)盐运使方浚颐重建。其建筑为宏宇敞口,面南五楹,七架粱,前有卷栅廊。在明间北廊柱轴线上设落地罩,从罩到檐柱以北设走廊与“谷林堂”相连,今平山堂为方浚颐所题。清光绪初年两江总督刘坤一题“风流宛在”,乃追怀欧公韵事而书,书法流畅, 看来其“流”少一点而“在”多一点,用字活而非错,回味其意欧公风流仍在。 山堂建成后,欧公寄书前任太守韩琦曰:“独平山堂占胜蜀冈,江南诸山一目千里”。可见欧公于平山堂前眼界宽广而心旷神怡,故清代彭玉麟有“放开眼界”之匾。 1979年又事大修,山堂面目一新,令人流连往返。
清康熙十二年(1673),刑部主事江都汪懋麟与太守金长真又扩建山堂,并建行春台。康熙帝南巡维扬时,至平山堂题“平山堂”、“贤守清风”、“怡情”、“澄旷”四额,并制《平山堂》诗一首。乾隆元年(1736)又整修山堂,规模益大。为记此事,在平山堂南,东壁面西处有乾隆元年七月两淮都转运盐使尹会一撰并书《重修平山堂》碑石一方。咸丰年间,平山堂毁于兵燹。 今日之平山堂是同治九年(1870)盐运使方浚颐重建。其建筑为宏宇敞口,面南五楹,七架粱,前有卷栅廊。在明间北廊柱轴线上设落地罩,从罩到檐柱以北设走廊与“谷林堂”相连,今平山堂为方浚颐所题。清光绪初年两江总督刘坤一题“风流宛在”,乃追怀欧公韵事而书,书法流畅, 看来其“流”少一点而“在”多一点,用字活而非错,回味其意欧公风流仍在。 山堂建成后,欧公寄书前任太守韩琦曰:“独平山堂占胜蜀冈,江南诸山一目千里”。可见欧公于平山堂前眼界宽广而心旷神怡,故清代彭玉麟有“放开眼界”之匾。 1979年又事大修,山堂面目一新,令人流连往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