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福建省武夷山市西南的武夷山,方圓百里,溪穀環繞,有“奇秀甲于東南”的美譽。遊客泛舟彎曲碧綠的九曲溪水,蕩漾在赤黑斑駁的岩峰之間,便可仰見難以想像的天下奇觀:峭拔百仞的懸崖石壁上,一具具年代久遠、飽經風雨的棺木淩空懸置。這就是引起國內外學者極大關注的古老而又奇特的葬俗——懸棺葬。
民俗學將懸棺葬歸為崖葬(亦即風葬)的一種形式,這種把死者遺體或骨殖放入棺中置於懸崖上使之風化的葬法,可分為利用人工楔入木桩或于天然岩缝悬置棺材、利用天然岩洞或人工凿岩为穴插入棺材使之半悬于外等几种类型。这些类型的共同特点在于一个“悬”字,所以后人便沿用南朝人顾野王对之的称呼,通谓“悬棺”。顾野王在游历武夷山时,曾见“半崖有悬棺数千”(《太平寰宇记》卷一○一),此为一千四五百年以前的壮观,现在所剩大约不满二十具了。惟悬棺葬并非武夷山所独有,据文献记载以及迄今所发现的,在江西、浙江、台湾、湖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广西、广东、海南等许多地区,也都有此类棺葬存在。各地区的考古工作者对此进行了科学发掘与清理,经用碳14测定和陪葬物比较,认为这些悬棺的时代从商周起经汉晋直到明清都有,它应是我国古代南方少数民族中流行的一种葬俗。
悬棺葬研究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课题,其一个个具体项目,几乎都是悬案,所以也有人以“悬棺葬之谜”作为统称。这里简略介绍一个和民俗学研究关系最密切的问题:这种奇特的葬俗是怎么产生的?
生活在福建周宁、福鼎、柘荣、屏南等地区的畲族同胞,有一个关于悬棺葬由来的传说:上古时,畲族的始祖盘瓠王与高辛帝的三公主成亲,育有三男一女,全家迁居凤凰山狩猎务农。因盘瓠王是星宿降世,生不落地,死不落土,所以他去世后儿孙们就用车轮和绳索把棺木置于凤凰山悬崖峭壁的岩洞中。其后代代沿袭,形成了古代畲族人的悬棺葬习俗。畲族的“畲”字,古时写成“?”字,也包含了这个故事的意思:在凤凰山,有位大人物去世后,用车轮把棺木悬挂在峭壁岩洞中安葬。
上述传说,点明了古人施行悬棺葬的用意,是为了“死不落土”。那么,这种观念是如何产生的,其他地区和民族的悬棺葬习俗是否也受同样的观念支配?就笔者寡见,目前似乎还没有人从这个角度探讨过。
相反,有人认为悬棺葬正是落土葬习俗的自然发展,具体而言,它与新石器时代的土葬墓有密切关系。当时我国的土葬墓遍及全国,包括文献记载的悬棺葬地区和考古发现的悬棺葬地区。青海乐都柳湾马厂类型墓葬的用木棍封门和齐家文化墓葬的独木舟式棺材都说明,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我国已经出现洞室墓和独木舟船棺的萌芽。悬棺岩洞墓的出现,实质上是把深入地下的洞室及其棺木抬升到高岩洞的变化。
还有人认为,悬棺葬与史前原始民族实行岩居有关,是人们洞处穴居生活的反映。人们生时既然住在岩洞里,死后当葬回原处。亦有人认为悬棺的形成实际上与战乱和科技水平有关,并无什么其他复杂的原因。但驳难者指出,迄今为止还没有资料表明这种葬俗的形成是与战乱有关。
也有人认为施行悬棺葬是“孝道”的表现或是为了追求吉利。如唐人张澾《朝野佥载》记载古人的崖葬习俗,“弥高者以为至孝”,以至丧家争相挂高;元代李京《云南志略》则载土僚人死后,悬棺以“先坠为吉”。也有人认为古代越与濮及其后裔民族大多生活于高山僻壤中,把高山险峰、崇山峻岭视为生活的依托,或因其难以接近、难以触及而产生神秘感,进而把它作为神灵所居或通天之路加以顶礼膜拜,所以他们便把死者的灵柩置于高山峻岭的崖穴之间,这样不但使亡魂接近神仙天国,更重要的是使之易于皈附于神仙天国。如清人董天工《武夷山志》就记有西王母宴请武夷山众乡亲的传说,并称葬有悬棺的崖洞口附近架置棺材用的木条为“虹桥板”,认为众乡亲就是从这些“虹桥板”上跨空赴宴的。有学者便据此推测这些木条的真正用途是在于沟通道路,虹桥跨空,好让崖洞中的灵魂自由出入,归返天上。但亦有人否定这些看法,认为西王母是东汉以后道教中的女神,而生活于三千年以前的福建地区的古越人是不可能超越同一时期汉族社会的发展水平去崇拜道教中的“神仙天国”的;至于“图吉”、“至孝”、“尽孝”这类涵义,当是年代较晚的悬棺葬受到汉文化影响的结果,这反映了悬棺葬包含的宗教信仰的演变,但不是它原来的观念意识。
又有人从原始生殖崇拜观念入手探索悬棺葬的起源。如杨军、郑从武在论述四川古濮人的悬棺葬时,认为这种习俗的起因,可以在P鹑?居住在今宜宾地区的濮人又被称为P鹑?的传说中得到较为正确的解释。P鹑嗣窦浯导缎字铡防镉性虼翟疲篜鹑耸艿讲∫咄彩保嫦壬衲父嫠咚牵油巡∫叩乃劳鐾玻挥惺敌醒以帷?杉鸓鹑诵醒以岬脑蚴茄沂运怯斜;ぷ饔茫馐鞘绨莸囊恢直硐帧6鳳鹑酥猿绨菔环矫嫒缢谴档哪茄俏蚯笃桨捕蚜殍言嵩谘律希硪环矫嬖蚴窍M纺艽退糜诩海棺约旱娜禾迦硕⌒送H纭短接馈肪砦迨窃兀砗习队小捌蜃邮保癙鹑似蜃佑诖擞醒椤薄:苊飨裕琍鹑说难以岚幸允笞拥奈幕蛩亍炊陨车淖非蠛统绨荨?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纵观悬棺葬遗存的分布,几乎都在临江面水的悬崖绝壁上,表现出行悬棺葬的民族都具有“水行山处”的特点,而葬具形式则以船形棺和整木挖凿的独木舟式棺材为主,如果再结合置棺方式、葬制和葬式等各种情况综合分析,悬棺葬习俗当属原始宗教中在鬼魂崇拜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祖先崇拜观念的反映。这些习于水上生活并以善于造船和用船著称的民族笃信,祖先死后,鬼魂虽然到了人鬼相隔的另一个世界,但并未离开生前所依山傍水的地理环境,仍将与自己家人和后代长相厮守,并保佑他们繁荣兴旺。所以船形棺或独木舟式的棺具之主要涵义并不在于如有些人认为的是普渡灵魂回归故乡或驶向彼岸世界,而在于满足祖先在幽冥中的生活需要;至于将棺木高置于陡崖绝壁,则是尽量避免人兽或其他因素对尸骸的伤害,这样才能使祖先的灵魂得到永久的安息,并得到其在冥冥之中的赐福和保佑(陈明芳《中国悬棺葬》)。
比较各种见解,似以石崇拜说和祖先崇拜说的分析方法较为近理。但掩隐在云雾缭绕的峭壁之上的悬棺葬俗起源之谜,是否就因此揭晓了呢?仍无定论。
一个秘密的揭开引发了人们心中更多的神秘。这些崖墓的主人是谁?他们生活在哪个年代?他们的后人为什么要把祖先置于高高的悬崖之上?这些棺木又是怎样被放上去的?
悬棺葬在中国11个省市都有,比如说最著名的有四川珙县麻塘坝的悬棺,福建武夷山地区、湖北宜宾,我们坐船浏览三峡的时候也能看到两岸峭壁上的悬棺,还有我们节目刚刚介绍的龙虎山悬棺等等。尽管这些悬棺放置的形式不太一样,比如说打桩、或者在悬崖上人工凿洞、或者利用天然洞穴,但是相同的是,它们都高高地悬在距离地面几十米甚至上百米的悬崖峭壁之上。一直以来,人们将悬棺称之为千古之谜。就拿龙虎山的悬棺来说吧,他们的主人是谁,生活在哪个朝代?有人说了,你打开棺木看看陪葬品什么的,不就知道了。考古工作者也是这么想的,问题是,咱也得能上去呀。悬棺的秘密能不能揭开?这个问题很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