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一下北京故宮?

 故宮位於北京市中心,舊稱紫禁城,曾經是明清兩代的皇宮。始建於明永樂四年(1406年),建成於永樂十八年(1420年),距今約有600年的歷史。它占地面積72萬平方米,共有各式宮室8千餘間,是世界上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宮殿建築群。明清兩代先後有24位皇帝居住在這裡。1924年北京政變後,被廢黜的清末代皇帝溥儀出宮,1925年成立了故宮博物院。解放後,故宮進行了大規模的修繕,成為我國最大的國家博物館。
  紫禁城宮殿保持著明代的佈局,宮殿按前朝後寢的制度分外朝內廷兩部分。外朝為皇帝和大臣們舉行大典、朝賀、筵宴和行使權力的地方,建築高大堂皇,乙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為中心,文華、武英兩殿為兩翼。內廷是皇帝處理日常朝政和後妃、皇子們居住、遊玩和奉神的地方,以乾清宮、交泰殿、坤甯宮為中心,東西六宮為兩翼,佈局嚴謹有序。紫禁城中有御花園、慈甯宮花園,另有甯壽宮花園(也稱乾隆花園)。四個城角都有,建造精巧美觀。

  紫禁城北有天然屏障萬歲山(清改名景山),南有金水河,構成前水後山的格局。紫禁城宮城周圍環繞著高10米,長3400米的宮牆,共有四個宮門,南為午門,東為東華門,西為西華門,北為玄武門(清改為神武門)。宮牆四角各有一設計獨特、精巧玲瓏的角樓——9梁18柱72條脊。宮牆外有52米寬的護城河,獨成體系。

  明清故宮(英文名稱: Imperial Palace of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于1987年根據文化遺產遴選標準C(III)(IV)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編號: 200-003)。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紫禁城是中國五個多世紀以來的最高權力中心,它以園林景觀和容納了傢俱及工藝品的9000個房間的龐大建築群,成為明清時代中國文明無價的歷史見證。

  太和殿:是紫禁城內最體現中國帝制權力的象徵,不僅面積是紫禁城諸殿中最大的一座,而且型制也是最高規格。紫禁城台基通高37.44米,面闊11間,進深5間,建築面積達2377平方米。門窗浮雕雲龍圖案, 室內用一種稱作金磚的質地堅細的方磚墁地,正中放置寶座。寶座兩側有6根蟠龍金柱,每根柱上用瀝粉貼金工藝繪出一條巨龍,騰雲駕霧,神彩飛動,整座殿堂顯得莊嚴肅穆,富麗堂皇。 明清兩朝,每逢元旦(春節),冬至,萬壽(皇帝生日)及登基,大婚,命將出師,殿試傳臚,都在這裡舉行隆重的典禮。

  中和殿:在太和殿后面,是一座平面呈方形的四角攢尖頂方亭建築。其深廣各三間,周圍出廊,建築面積580平方米。屋頂為單簷鑽尖式,中央最高處安裝著鍍金的圓形寶頂,仿佛巨大的寶珠。其尖頂部,正是四條屋樑交會處,其木構件最忌受雨水腐爛,在它的頂端罩上一個完整的金屬寶頂,有效地保護了鉤件。中和殿基本上是為太和殿的活動做準備的場所。皇帝在去太和殿之前先在此稍作停留,接受內閣大臣和禮部官員行禮,然後進太和殿舉行儀式。另外,皇帝祭祀天地和太廟之前,也要先在這裡審閱一下寫有祭文的“祝版”,以表示自己的誠意;在到中南海演耕前,也要在這裡審視一下耕具,以示真切。

  保和殿:在故宮中和殿后,為故宮三大殿之一。其意為“志不外馳,恬神守志”,就是說神志得專一,以保持宇內的和諧,才能神壽安康,天下太平。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初名僅身殿,嘉靖時改名建極殿,清順治時始稱今名。乾隆時重修。保和殿面闊9間,進深5間, 平面呈長方形,黃琉璃筒瓦四角鑽尖頂。清時每年除夕和元宵,皇帝在此宴清王公貴族和京中的文武大臣。 乾隆後期118世紀來,保和殿也是清代科舉考試最高一級殿式的處所。

  乾清宮:明代的十四個皇帝和清代的順治、康熙兩個皇帝,都以乾清宮為寢宮。他們在這裡居住並處理日常政務。皇帝讀書學習、批閱奏章、召見官員、接見外國使節以及舉行內廷典禮和家宴,也都在這裡進行。乾清宮正殿懸掛著“正大光明”巨匾。這四個大字是清代順治御筆親書的。封建統治者表面上標榜光明正大,暗地裡卻勾心鬥角,皇子之間奪取皇位的鬥爭是相當激烈的。自雍正朝開始,為了緩和這種矛盾,雍正皇帝採取了秘密建儲的辦法,即皇帝生前不公開立皇太子,而秘密寫定皇位繼承人的文書,一式二份,一份放在皇帝身邊;一份封在“建儲匣“,和皇帝秘藏在身邊的一份一同驗看,由被秘密指定的繼承人來即皇帝位。到了清代後期,由於咸豐皇帝只有一個兒子,同治和光緒皇帝沒有兒子,這種辦法也就無需使用了。

  在乾清宮曾經舉行過兩次千叟宴。一次在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一次在乾隆五十年(1785年)。第二次規模最大,年齡在六十年以上的有關人員三千多人參加了乾隆皇帝舉辦的宴會,其中大臣、官吏、軍士、民人、匠藝等各種人都有。乾隆皇帝當時還召一品大臣和年齡九十歲以上的到御座前賜酒,並賜予每人以拐杖及其他物品。宴會上聯句賦詩,共和詩三千四百多首。顯示“普天同慶,共用升平”,以安撫民心。在清代,乾清宮還是皇帝死後停放靈柩的地方,不論皇帝死在什麼地方,都要先把他的靈柩(叫梓宮)運到乾清宮停放幾天。順治皇帝死在養心殿,康熙皇帝死在暢春園,雍正皇帝死在圓明園,咸豐皇帝死在避暑山莊,都曾把他們的靈柩運回乾清宮,按照規定的儀式祭奠以後,再停到景山壽皇殿等處,最後選定日期正式出殯,葬入河北省遵化縣的清東陵或易縣的清西陵。

  坤甯宮:在明代,坤甯宮是皇后的寢宮。面闊九間,原來是正面中間開門,有東西暖閣。李自成農民起義軍打進北京時,崇禎皇帝的皇后周氏就是在坤甯宮自縊身亡的。清代,除東西兩頭的兩間通道外,按滿族的習俗把坤甯宮西端四間改造為祭神的場所。從東數第三間開門,並改成兩扇對開的門。進門對面設大鍋三口,為祭神煮肉用。每天早晚都有祭神活動。凡是大祭的日子和每月初一、十五,皇帝、皇后都親自祭神。每逢大的慶典和元旦,皇后還要在這裡舉行慶賀禮。 在清代,坤甯宮的東端二間是皇帝大婚時的洞房。房內牆壁飾以紅漆,頂棚高懸雙喜宮燈。洞房有東西二門,西門裡和東門外的木影壁內外,都飾以金漆雙喜大字,有出門見喜之意。洞房西北角設龍鳳喜床,床鋪前掛的帳子和床鋪上放的被子,都是江南精工織繡,上面各繡神態各異的一百個玩童,稱作“百子帳”和“百子被”,五彩繽紛,鮮豔奪目。皇帝大婚時要在這裡住兩天,之後再另住其他宮殿。如果先結婚後當皇帝的,就不能享受這種待遇了。所以清代只有年幼登基的同治、光緒兩個皇帝用過這個洞房。皇帝大婚極為豪華,揮霍十分驚人。同治十一年(1872年),同治皇帝載淳大婚,共耗費白銀一千一百萬兩;光緒十五年(1889年),光緒皇帝載淳大婚,在國家極為貧困的條件下,仍然耗費白銀五百五十萬兩。現在洞房內的裝修和陳設,是光緒皇帝大婚時佈置的原狀。

  午門:紫禁城的正門。東西北三面城台相連,環抱一個方形廣場。北面門樓,面闊九間,重簷黃瓦廡殿頂。東西城臺上各有廡房十三間,從門樓兩側向南排開,形如雁翅,也稱雁翅樓。在東西雁翅樓南北兩端各有重簷攢尖頂闕亭一座。威嚴的午門,宛如三巒環抱,五峰突起,氣勢雄偉,故俗稱五鳳樓。午門有五個門洞,可是從正面看,似乎是三個,實際上正面還有左右兩個掖門,開在東西城台裡側,一個面向西,一個面向東。這兩個門洞分別向東、向西伸進地台之中,再向北拐,從城台北面出去。因此從午門的背面看,就有五個門洞了,所以有“明三暗五”之說。當中的正門平時只有皇帝才能出入;皇帝大婚時,皇后可以進一次;殿試考中狀元、榜眼、探花的三人可以從此門走出一次。在清代,文武大臣出入左側門,宗室王公出入右側門。左右掖門平時不開,皇帝在太和殿舉行大典時,文武百官才由兩掖門出入。

  鐘鼓樓:午門正中門樓左右的兩座闕亭,內設鐘鼓。何時鳴鐘,何時擊鼓,都有規定。皇帝祭祀壇廟出午門鳴鐘;皇帝祭祀太廟時擊鼓;皇帝升殿舉行大典時則鐘鼓齊鳴。清代皇帝每年十月初一要在午門頒發第二年的曆書,舉行頒發儀式,叫“頒朔之禮”。 在明代,皇帝在午門外廣場杖打犯有過失的大臣。明代大臣受“廷杖”刑罰的為數頗多,當場被杖打死亡的也有。

  金水橋:在太和門前,有一條形似弓背的人工河道,叫內金水河、跨越河上有五座並列的石橋,就是內金水橋(天安門前面的人工河叫外金水河,五座石橋叫外金水橋)。內金水河河水從紫禁城西北角護城河引進紫禁城內,曲曲彎彎向南向東再向南,或隱或現,或寬或窄,與紫禁城東南角外的護城河相通,全長為兩千多米。而乙太和門前的河段最寬、最規整,裝飾也最為華麗。河底與河幫全用白石砌成,兩面河沿設有漢白玉的望柱和欄板。五座內金水橋居中的最長最寬,為主橋,過去只有皇帝才能通過;左右四座為賓橋,由宗室王公和文武百官通行。五座石橋全部用漢白玉石砌成,望柱和欄板刻有雲龍紋的紋飾,造型優美,雕刻精細,宛如玲瓏剔透的雕冰砌玉,臥于碧波之上,位於四周高大建築的紅牆黃瓦之中,更顯得素雅美麗。

故宮歷史



北京故宮,又名紫禁城。它坐落於北京市中心,為明、清兩代的皇宮,是明代皇帝朱棣,以南京宮殿為藍本,從大江南北徵調能工巧匠和役使百萬夫役,歷經14年(西元1407—1420年)時間建成的。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占地面積72萬多平方米。城牆環繞,周長3428米,城牆高7.9米,底部寬8.62米,上部寬6.66米,上部外側築雉牒,內側砌宇牆。城牆四角各有一座結構精巧的角樓。城外有一條寬52米、長3800米的護城河環繞,構成完整的防衛系統。宮城辟有四門,南面有午門,為故宮正門,北有神武門(玄武門),東面東華門,西為西華門。

在西元1420—1911年這491年間,從明成祖朱棣到清末代皇帝博儀,共有24位皇帝(明代有14位,清代有10位)先後居住在這座宮殿內,對全國實行封建統治。宮內有各類殿宇9000餘間,都是木結構、黃琉璃瓦頂、青白石底座飾以金碧輝煌的彩畫,建築總面積達15萬平方米。故宮由外朝與內廷兩部分組成。外朝乙太和殿(金鑾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為中心,東西以文華殿、武英殿為兩翼,是皇帝處理政事、舉行重大慶典的地方。內廷以乾清宮(皇帝臥室)、交泰殿、坤甯殿(皇帝結婚新房)為中心,東西兩翼有東六宮、西六宮(皇紀宮室),輔以養心殿、奉先殿、齋宮、毓慶宮、甯壽宮、慈甯宮以及御花園等,是皇帝平日處理政務及皇帝、皇后、皇太后、紀嬪、皇子、公主居住、禮佛、讀書和遊玩的地方。總體佈局為中軸對稱,前三殿、後三宮坐落于全城中軸線上,氣勢雄偉,豪華壯觀,為我國現存的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築群,也是世界上別具一格,輝煌壯麗,並具中國古典風格和東方格調的建築物和世界上最大的皇宮。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滿清統治,結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王朝,但被廢帝博儀仍居住在故宮後半部分。1912年將外朝辟為“古物陳列所”。1924年11月5日馮玉祥部將鹿鐘麟把博儀驅逐出宮。1925年10月10日成立故宮博物院。1948年將古物陳列所併入故宮博物院。1949年以後,政府對這座古代建築和文物進行了大規模修整,並整理展出大批文物,使其成為一座舉世聞名的古文化藝術博物院。並在西華門內成立第一檔案館,專門從事整理政府和宮廷檔案。

196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頒佈故宮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故宮正式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紫禁城是中國五個多世紀以來的最高權力中心,它以園林景觀和容納了傢俱及工藝品的9000個房間的龐大建築群,成為明清時代中國文明無價的歷史見證。



◎概 況

故宮位於北京市中心,也稱“紫禁城”。這裡曾居住過24個皇帝,是明清兩代(西元1368∼1911年)的皇宮,現辟為“故宮博物院”。故宮的整個建築金碧輝煌,莊嚴絢麗,被譽為世界五大宮之一(北京故宮、法國凡爾賽宮、英國白金漢宮、美國白宮、俄羅斯克里姆林宮),並被聯合國科教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故宮的宮殿建築是中國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築群,總面積達72萬多平方米,有殿宇宮室9999間半,被稱為“殿宇之海”,氣魄宏偉,極為壯觀。無論是平面佈局,立體效果,還是形式上的雄偉堂皇,都堪稱無與倫比的傑作。


一條中軸貫通著整個故宮,這條中軸又在北京城的中軸線上。三大殿、後三宮、御花園都位於這條中軸線上。在中軸宮殿兩旁,還對稱分佈著許多殿宇,也都宏偉華麗。這些宮殿可分為外朝和內廷兩大部分。外朝乙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為中心,文華、武英殿為兩翼。內廷以乾清宮、交泰殿、坤甯宮為中心,東西六宮為兩翼,佈局嚴謹有序。故宮的四個城角都有精巧玲瓏的角樓,建造精巧美觀。宮城周圍環繞著高10米,長3400米的宮牆,牆外有52米寬的護城河。

現在,故宮的一些宮殿中設立了綜合性的歷史藝術館、繪畫館、分類的陶瓷館、青銅器館、明清工藝美術館、銘刻館、玩具館、文房四寶館、玩物館、珍寶館、鐘錶館和清代宮廷典章文物展覽等,收藏有大量古代藝術珍品,據統計共達1052653件,占中國文物總數的六分之一,是中國收藏文物最豐富的博物館,也是世界著名的古代文化藝術博物館,其中很多文物是絕無僅有的無價國寶。

2004年7月1日,在中國蘇州召開的第2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批准中國的瀋陽故宮 作為明清皇宮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文化遺產

無與倫比的古代建築傑作

故宮的宮殿建築,是我國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築群。宮殿是沿著一條南北向的中軸線排列,左右對稱,南達永定門,北到鼓樓、鐘樓,貫穿整個紫禁城。規劃嚴整,氣魄宏偉,極為壯觀。無論在平面佈局,立體效果以及形式上的雄偉、堂皇、莊嚴、和諧,都屬無與倫比的傑作。它標誌著我國悠久的文化傳統,顯示著500餘年前我國在建築藝術上的卓越成就。

珍稀文物的寶庫

故宮博物院的一些宮殿中設立了綜合性的歷史藝術館、繪畫館、分類的陶瓷館、青銅器館、明清工藝美術館、銘刻館、玩具館、文房四寶館、玩物館、珍寶館、鐘錶館和清代宮廷典章文物展覽等,收藏大量古代藝術珍品,據統計共達1052653件,占全國文物總數的六分之一,為國內收藏文物最豐富的博物館,也是世界著名的古代文化藝術博物館,其中很多文物是絕無僅有的無價國寶。

中國古代帝王宮殿建築之瑰寶

故宮古建築群,由朱橡皇帝親自策劃營建。現存規模之大,構造之嚴謹,裝飾之精美,文物之眾多,在中國古建築中絕無僅有,是世界著名的皇宮建築群。

促進同世界各國文化交流

故宮文物分成宮廷原狀和古代藝術兩大陳列體系,先後佈置了51個原狀陳列,真實性很高,建立十餘個專館,先後舉辦各種展覽數百餘次,赴歐、亞、美、澳、非五大洲展覽數十次,宣傳中國燦爛的古代文化藝術傳統,促進與世界各國的文化交流。
無與倫比的古代建築傑作 故宮的宮殿建築,是我國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築群。宮殿是沿著一條南北向的中軸線排列,左右對稱,南達永定門,北到鼓樓、鐘樓,貫穿整個紫禁城。規劃嚴整,氣魄宏偉,極為壯觀。無論在平面佈局,立體效果以及形式上的雄偉、堂皇、莊嚴、和諧,都屬無與倫比的傑作。它標誌著我國悠久的文化傳統,顯示著500餘年前我國在建築藝術上的卓越成就。  珍稀文物的寶庫 故宮博物院的一些宮殿中設立了綜合性的歷史藝術館、繪畫館、分類的陶瓷館、青銅器館、明清工藝美術館、銘刻館、玩具館、文房四寶館、玩物館、珍寶館、鐘錶館和清代宮廷典章文物展覽等,收藏大量古代藝術珍品,據統計共達1052653件,占全國文物總數的六分之一,為國內收藏文物最豐富的博物館,也是世界著名的古代文化藝術博物館,其中很多文物是絕無僅有的無價國寶。

 中國古代帝王宮殿建築之瑰寶 故宮古建築群,由朱橡皇帝親自策劃營建。現存規模之大,構造之嚴謹,裝飾之精美,文物之眾多,在中國古建築中絕無僅有,是世界著名的皇宮建築群。

 促進同世界各國文化交流 故宮文物分成宮廷原狀和古代藝術兩大陳列體系,先後佈置了51個原狀陳列,真實性很高,建立十餘個專館,先後舉辦各種展覽數百餘次,赴歐、亞、美、澳、非五大洲展覽數十次,宣傳中國燦爛的古代文化藝術傳統,促進與世界各國的文化交流。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