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中八景"是哪些?

關中八景

華山仙掌首一景,雁塔晨鐘響城角。
驪山晚照光明現,曲江流飲團團轉。
灞柳風絮撲滿面,太白積雪六月天。
草堂煙霧緊相連,咸陽古渡幾千年。

    這首流傳於陝西民間的一首膾炙人口的關中八景詩,出自西安碑林的一塊古碑上。刻於清康熙十九年(1680),由河東鹽使朱集義詠詩作畫。

    關中八景流傳于周秦漢唐,形成於明清。它的命名,有些是借大自然呈現的奇異景象,有些是文人學士賦傳記勝,有些是民間的神話傳說。並且,時至今日"關中八景"仍然在陝西民間有著深而廣的影響。

華山仙掌
    西嶽華山,是我國著名的五嶽之一。位於陝西省華陰縣城南,海拔2200米,秦、 晉、豫黃河金三角交匯處,南接秦嶺,北瞰黃河,"遠而望之若花狀",故有其名。 又因其西臨少華山,故稱太華山。 

    "華山自古一條道",由北向南,貫穿北峰、中蜂、東蜂、南蜂、西蜂計程越 20公里。一路行去必經千尺幢、白尺峽、老君梨溝、上天梯、滄龍嶺等絕險要道, 可包嘗華山之險。此外,山上還有長空棧道、鷂子翻身等一般人聞所未聞的險景。
    山上奇峰、怪石、雲海、鳴泉、飛瀑、古跡遍佈,著名景點多達210餘處有淩空架設的長空棧道,三面臨空的鷂子翻身,以及在峭壁絕崖上鑿出的千尺幢、百尺峽、老君犁溝、上天梯、蒼龍嶺等。"華嶽仙掌"被列為關中八景之首。因山上氣候多變,形成的"雲華山""雨華山"、"霧華山""雪華山"給人以仙境美感。

雁 塔 晨 鐘
    "雁塔晨鐘"即寺內鑄于金明昌三年(1192年)重8000公斤的鐵鐘,高3.55米,沿口直徑2.5米。至清康熙年,因寺僧每日按律撞鐘,鐘聲悠揚,傳為"關中八景"之一。小雁塔院現仍有古建築亭、台、樓、閣、殿宇十餘座,佈局對稱、有秩,莊嚴肅穆,園內綠樹成蔭,古木夾道,庭院清幽,各處展室文化濃郁,其中"民俗館"集中展示了陝西三秦大地古老、豐富而又多彩的民俗文化和民間工藝美術。觀後定會使你心曠神怡,流連忘返。

驪 山 晚 照
    驪山位於陝西臨潼縣城南,西距西安市25公里。是秦嶺東端的一個支脈,海拔800米,東西長約5公 裡,南北寬約3公里,系秦嶺山脈一個支峰,最高峰仁宗廟海拔1256米。"驪"在古漢語裡是黑色駿馬的 意思。古時山上松柏滿坡,林濤滾滾,從遠處看去,鬱鬱蔥蔥,活象一匹奔騰青駿的驪馬立于渭河平原, 美如錦繡,所以人們叫它驪山。山上有兩峰,稱東繡嶺和西繡嶺,均滿披青松翠柏,鬱鬱蒼蒼。每當夕 陽西下,雲霞滿天,蒼山繡嶺塗上萬道紅霞,景色嫵媚動人,酷似一匹"火焰駒",因此,這一美景被譽為關中八景之一--"驪山晚照"。


太 白 積 雪
    太白山是秦嶺山脈的主峰,位於眉縣、太白、周至三縣交界處。主峰仙台海拔3767米,自然保護區 5.4萬公頃,距西安120千米。由於山高雲淡、空氣稀薄、氣候寒冷,終年積雪不化,即使三伏盛暑, 皚皚白雪,仍然莽莽天際銀光四射,其景致格外壯觀美麗,是譽為關中八景之一的"太白積雪"。

曲 江 流 飲
    曲江池,位於西安市南郊,距城約5公里,它曾經是我國漢、唐時期一處極為富麗優美的園林。
   
霸 橋 風 柳
灞河是發源于秦嶺藍穀的一條河,橫貫西安東部,向北注入渭河早在秦漢時,人們就在灞河兩岸築堤植柳,陽春時節,柳絮隨風飄舞,好象冬日雪花飛揚。自古以來,灞水、灞橋、灞柳就與送別相關聯。唐朝時,在灞橋上設立驛站,凡送別親人與好友東去,多在這裡分手,有的還折柳相贈,唐時就有都人送客到此,折柳贈別因此1f3a"的風氣,為文人騷客所樂道。因此,曾將此橋叫"銷魂橋",流傳著"年年傷別,灞橋風雪"的詞句,"灞橋風雪"從此被喻為"關中八景"之一。
    
草 堂 煙 霧
    草堂寺,位於戶縣境內的主峰山北麓,相傳始建于晉代。寺內有建于唐代的姚秦三藏法師鳩摩羅什舍利塔一座高2.33米八面12層,全部使用西域玉石相拼而成。玉色燦爛瑩潤,每曾玉色不同,故此塔又稱"八寶玉石塔"塔前有二柏一井,人稱"二柏一眼井,爬柏龍雀樹"。傳說當年井中央有石一塊,每  見一蛇臥石上,輒有白霧沖天而上繚繞于帝都長安,因而被稱"煙霧井",形成"草堂煙霧"。
    
咸 陽 古 渡
    就是咸陽的渭河渡口,橫貫關中的渭河,從古秦都咸陽旁邊流過。古橋遺跡,在隱沒百年後,數年前重現人間。據咸陽地方誌記載,"咸陽古渡"建築於明嘉靖年間,渡品處建有一座木橋,通隴通蜀,過客眾多,為秦中第一渡。"咸陽古渡"為古長安通往西北西南的咽喉要道,處於十分重要的地理位置。木橋遺址的發現,為研究明清時期西北地方的交通、經濟、軍事,以及渭河流域的橋樑建築提供了一個重要的物證。 
參考文獻: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