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十三陵的介紹!

明十三陵位於北京市昌平區天壽山麓,東、西、北三面環山,是世界上保存較為完整和埋藏皇帝最多的墓葬群。
陵區面積約120平方公里。群山之內,各陵均依山面水而建,佈局莊重和諧。明成祖朱棣的長陵建於明永樂七年(西元1409年),是陵區第一陵,位於天壽山主峰前。
此後明朝營建的仁宗獻陵、宣宗景陵、英宗裕陵、憲宗茂陵、孝宗泰陵、武宗康陵、世宗永陵、穆宗昭陵、神宗定陵、先宗慶陵、慕宗德陵等十一陵分別座落在長陵兩側山下。
陵區中部長達七公里的长陵神道(总神道)与各陵相通。
明崇祯帝朱由检的思陵是最后一陵,位于陵区西南隅,系妃坟改用,清顺治元年(公元1644年)始定陵名,增建地上建筑。
此外,陵区内还建有明代妃坟七座、太监墓一座,并曾建有行宫、苑囿等附属建筑,周围曾筑有十个关城。
明末清初,陵区的部分建筑受到战争破坏,此后其它建筑也不断残坏,为此,清政府于乾隆五十到五十二年(公元1785-1787年)对十三陵的主要建筑进行过一次规模较大的修茸,民国建元后,北平市政府又于公元1935年修茸了长陵。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先后对长、献、景、永、昭、定、思七陵和神道建筑进行修茸,按计划成功地发扬了定陵地下宫殿。
1961年十三陵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长、定、昭三陵和神道四处景点对外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