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靜海寺 !!!

南京靜海寺,是當年《南京條約》議約地。隨著古寺擴建工程的完工,這座歷盡滄桑的靜海寺將以嶄新面貌迎接香港回歸。

四海靜波建古寺
靜海寺位於下關興中門外獅子山西南麓、熱河路朝月樓。它的修建源于明代鄭和下西洋。

靜海寺建於何時,有兩種說法。一說為明成祖敕建。當鄭和第三次下西洋(永樂七年,1409年)返國時(1411年),明成祖朱棣為彰昭鄭和揚大明國力雄厚,厚往薄來,使“海外平服”之豐功;同時為供奉鄭和帶回的羅漢畫像、佛牙、玉玩,種植稀異樹種如西府海棠等,敕建靜海寺。

近年嚴中對此說提出質疑,認為靜海寺是明仁宗于洪熙元年鄭和守備南京時敕建並賜名“靜海”的,是為了“昭太宗皇帝聖德”,因為是朱棣“命使(鄭和)航海”的。至於“成祖敕建“說,嚴中認為乃自晚清至今一些修志者誤解前代方志所致。明成祖是在鄭和六下西洋回來後的1424年去世的。明仁宗朱高熾繼位後,對派船出航的熱情似乎沒有成祖高,於是鄭和就被任命為南京守備。無論靜海寺是否此時建的,鄭和此時卻住在靜海寺。

初建時的靜海寺規模宏大,有大雄寶殿和天王、正佛、觀音、伽藍、輪藏、彌勒、祖師等殿宇,環之以鐘樓、井亭、觀音閣、華嚴樓、玩鹹亭、三宿岩等建築和景觀,連同方丈室、僧房,占地2萬多平方米,崇殿聳翠,飛閣翔丹,盈視飽覽,宏麗壯觀。十六世紀中葉,李時珍編纂《本草綱目》遊歷天下,曾在靜海寺考察海外藥材,如乳香、沒藥、血竭等。號稱“金陵律寺之冠”的靜海寺此時可謂名垂青史,殊榮非常。

《南京條約》議約地
靜海寺有過它的輝煌時期,但當歷史進入中國近代社會時,它卻蒙受了奇恥大辱。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就在此議約。

1840年6月,英國殖民者為保護骯髒的鴉片走私,對我國發動了侵略戰爭。愛國軍民給了侵略者以迎頭痛擊,而道光皇帝卻舉棋不定,一味求和。英軍為達到逼中國割地、賠款、通商的無理要求,於1842年6月從浙江沿海北犯。8月10日由英國全權公使亨利·璞鼎查和海軍司令巴加率領的萬餘名侵略軍,乘坐70餘艘艦船,侵入我南京下關儀風門外的草鞋峽一帶。隆隆的炮聲劃破了寧靜的江面,璞鼎查採用武力威脅與談判兩手,一面派軍人上岸騷擾、搶奪百姓,架設大炮,揚言由鐘山攻擊太平門;另一面表示可談判解決問題。

在英國侵略者的武力威逼下,道光皇帝委任杭州將軍耆英、乍浦副都統伊裡布為欽差大臣,前往南京談判。談判分兩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為8月12日至19日,雙方參加談判的代表級別較低,12日上午,中方代表盛京佐領塔芬布、張喜與陳志剛先赴江邊英艦會晤,英方馬禮遜、羅伯聃、巴夏禮接待,在船上坐定後,馬禮遜提出,天氣炎熱,船上坐的地方窄狹,諸多不便。離這裡不遠有一靜海寺,不如到寺中議事。張喜回答:“靜海寺內恐不潔淨。”羅伯聃接著說:“廟中不潔淨,無非是灰塵,吩咐和尚打掃打掃就是了。”於是,塔芬布等先去靜海寺等候,馬禮遜一行換衣服後於11時至靜海寺,連續三日,在寺裡進行了會談。

談判的第二階段為8月20日至29日。中英雙方進行了高一級的會晤。8月29日,耆英、牛鑒等登上停在下關江面的英軍“康華麗”號軍艦,在割地賠款、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上簽字。條約規定將香港割讓給英國,中國開放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口,賠款2100萬兩白銀。9月6日,道光皇帝批准了這個條約。死要面子的清廷在條約中處處寫著“大清皇帝恩准”字樣,真是令人貽笑大方。《南京條約》這一由外國侵略者套在中華民族頭上的沉重枷鎖。嚴重損害了中國的獨立和主權,為西方資本主義強國進而奴役中國打開了門戶。

條約簽訂後,耆英、伊裡布竟在靜海寺內殺豬宰羊,擺下酒宴,犒勞英軍,還為守護軍艦的英軍送去酒食“慰勞”。靜海寺,成為中華民族遭受奇恥大辱的歷史見證。

歷盡滄桑迎回歸
此後的百年間,靜海寺幾經滄桑。清咸豐年間(1851—1861年)和1937年12月日軍侵佔南京期間痛遭兵燹,大殿建築蕩然無存,只剩下殘垣斷壁,幾間僧房。它的興廢,無言地訴說著中華民族百年來的蒙垢遭辱。

1986年,南京市人民政府為保存這處歷史遺跡,決定仿明廟宇風格複建。在遺跡上新建過殿與正殿,修復僧房,占地面積628平方米,複建工程由東南大學古建築專家潘谷西教授設計。

複建後的靜海寺開闢為《南京條約史料陳列館》。1992年被列為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後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陳列館內容分為“硝煙北移,寇入長江”;“媾和議約,喪權辱國”;“滄桑百年,毋忘國恥”三個部分,記述了鴉片戰爭的歷史。展室共陳列圖片、史料、照片、實物173件,展線長50米,其中有條約簽字的照片和《南京條約》全文。1996年距香港回歸一周年之際,南京各界人士紛紛在靜海寺舉行紀念活動,以洗百年恥辱,慶輝煌未來,靜海寺門前豎起了距我國政府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倒計時牌。1996年11月,江蘇省和南京市政府準備投資305萬元,將靜海寺總建築面積擴建至1010平方米,在現存偏殿后設主副五個展廳,建成一組局部三層的明清風格建築。並製作條約簽署處——“康華麗”號軍艦模型、沙盤、蠟像等,以聲、光、電手段豐富《南京條約》史料陳列展覽,還陳列我國1842年至1949年期間被迫簽訂的1050多個不平等條約。周圍用回廓亭軒串連起原寺旁的南宋古跡——抗金名將虞允文所留“三宿崖”及原寺旁的南京市僅存兩塊明代巨碑之一的“天妃宮碑”,以此辟為鄭和紀念館,並將寺後獅子山閱江樓聯與之為一體,使靜海寺遺址文物古跡更為集中。擴建工作仍由潘谷西教授主持,1997年7月1日靜海寺將以新貌迎接香港回歸。

鐘山無語,長江作證,歷盡滄桑的靜海寺時刻提醒我們:毋忘國恥,振興中華。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