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亭是那的風景

蘭亭是文人的憩園。蘭亭無論你取何種走向走勢,都會感
到你是在一段歷史中勾留、兜圈,你的思緒和情感就像刀橫斷
了中國歷史、尤其是中國文化史上一個昌盛的層面,走不出的
是那源遠流長、了無邊際的文化氛圍。

我就是在這種心境下在蘭亭流連。

蘭亭真是文化的聖地,這鵝池、流觴亭、小蘭亭、禦碑亭、
右軍祠……每一景點都充滿了文化意蘊。

先到鵝池。池中有白鵝數隻,此鵝已非晋时鹅,但鹅池畔
兀立的鹅池碑上那铁划银钩、势如风云的“鹅”字却展现着晋
人风骨。相传这字为王羲之亲笔所书。过鹅池,经过三曲石桥,
是一条小溪,溪西有一木构的“流觞亭”。这里流传着一个美
丽的“曲水流觞”的故事。据载,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
3年)暮春三月三,王羲之与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会于景色
秀丽的山阴兰亭,并举行祓禊之礼。是日,“群贤毕至,少长
咸集”。他们在这弯弯曲曲的溪水边,列坐放言,让酒杯缓缓
漂流,酒杯停在谁身边,谁就被罚酒作诗,虽无丝竹管弦,却
能一觞一咏,畅怀叙情,真是美哉!

老实说,到了绍兴,我之所以要去兰亭:一不因为这里
曾是卧薪尝胆的越王勾践种植兰花的地方,二不因为这里曾是
汉代的驿亭,我是为“曲水流觞”而来,为“天下第一行书”
《兰亭集序》而来,为王右军王羲之先生而来!我想昔日兰花
早已被吴戈越剑所溅出的鲜血淹没得不知所踪,驿马的萧萧嘶
鸣和嗒嗒蹄响亦已渐行渐远,杳不可寻,唯有这美丽的故事和
生动的文字永远流传。

曲水,虽非昔日之水,却仍潺潺??流淌不息,传达着当
年流觞的信息和诗人的情怀。那是一次盛况空前的笔会,我敢
说当今文人的任何笔会也不会有那种情调。我感到曲水到处有
诗:水边垂柳枝条上飘着诗,石头缝里嵌着诗,溪水中流着诗
……

王羲之是贤能的,他被众人推举运毫为三十七首“流觞诗
”作序,欣然记下了兰亭周围的风景之美和文友聚会的欢乐之
情,同时也抒发了自己好景不长、生死无常之感慨。尽管序文
不免有点乐极生悲的意味,但全篇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字,
书法的确遒媚劲健,点画富于变化,重字俱构别体,真不愧为
“天下第一行书”!余生也晚,虽然我没福看到当年王老夫子
用蚕茧纸、鼠须笔写成的《兰亭集序》真迹,但一纸天蓝底色
着白字的《兰亭集序》影印帖(虽为赝品,但据说是“神龙本
”的唐摹墨迹)已足使我欣喜异常。

文章千古事,也许文字真正是不朽的。我想爱江山更爱美
人的古代帝王不知是附庸风雅,还是真正地钟情、偏爱文字,
《兰亭集序》竟也有过喜忧参半的命运。《兰亭集序》是幸运
的,一直为世人捧读吟咏不说,被清帝康熙御笔临摹便是极荣
耀之事,现流觞亭之西,有御碑亭为证。《兰亭集序》又是悲
哀的,早在唐朝就被太宗皇帝始而觊觎,终于占有。唐太宗为
获得其真迹,不惜使用了卑鄙的骗术,死时竟命把真迹殉葬入
坟墓。唐太宗在历史上颇英明,可这一则贪墨聚敛的“丑闻”
却让我给他打了五折。

离开兰亭,已是夕阳西下,袅袅暮霭中,兰亭连同王羲之
及其《兰亭集序》一并隐没在车流奔腾的烟尘中和人们匆匆行
进的跫音里,我所能带走的是一缕古典的情绪。哦!兰亭,兰
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