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味小吃牽動眾心?

大柵欄的拆遷,牽動眾多食客對京味傳統小吃的追憶。平日好研究吃,更好聽老人講些最具老北京特色且星羅棋佈、遍及北京市區南北的小吃店。“廠橋豆汁、隆福寺灌腸、大柵欄爆肚、後海麵茶……”提起這些老北京的特色傳統美食,即使是美食家也會嘖嘖稱讚,京味小吃體現的不僅是食品,更精練的演繹著老北京的朝夕生活。

說起京味小吃,首先讓人想起豆汁。北京人愛喝豆汁,並把喝豆汁當成一種享受。 可第一次喝豆汁,那猶如泔水般的氣味使人難以下嚥,捏著鼻子喝兩次,感受就不同一般了。有些人竟能上癮,滿處尋覓,排隊也非喝不可。豆汁歷史悠久,據說早在遼、宋時就是民間大眾化食品。乾隆十八年(1753),有人上殿奏本稱:“近日新興豆汁一物,已派伊立布檢查,是否清潔可飲,如無不潔之物,著蘊布募豆汁匠二三名,派在禦膳房當差。”於是,源於民間的豆汁成了宮廷的禦膳。喝豆汁必須配切得極細的醬菜,一般夏天用苤藍,講究的要用老咸水芥切成細絲,拌上辣椒油,還要配套吃炸得焦黃酥透的焦圈,風味獨到。



爆肚是北京風味小吃中的名吃,最早在清乾隆年間就有記載,多為回族同胞經營。羊爆肚的吃法在過去很講究,要按羊肚部位選擇加工成肚板、肚葫蘆、肚散丹、肚蘑菇、肚仁等,隨顧客的選擇。爆熟的時間也因部位不同而不一樣。


近來由於受到歡迎,而且鮮肚貨難以保證,像以前分部位供應已經沒有了。爆肚除要新鮮以外,功夫在爆上,爆的時間要恰到好處,爆肚又脆又鮮,吃爆肚的人要是會喝酒,總要喝二兩,再吃兩個剛出爐的燒餅,特別是老北京有“要吃秋,有爆肚”的說法,很講究在立秋的時候吃爆肚。梅蘭芳、馬連良、小蘑菇、小白玉霜、李萬春等梨園名角就很喜食爆肚。



相傳清乾隆把新疆的一個維吾爾族首領的妻子搶到宮中做他的妃子,也就是香妃。香妃被搶到北京後,日夜茶飯不思,乾隆急壞了,傳旨給禦膳房,說:如果誰能做出香妃愛吃的東西,不但升官,還賞銀千兩。這一來禦廚們大顯身手,使出了看家本領,山珍海味,風味名吃,做了數千樣,但香妃連看也不看。乾隆只好下旨叫白帽營的人給香妃做家鄉吃食送進宮。話分兩頭說,香妃的丈夫自香妃被搶進宮後,也跋山涉水從新疆來到北京,藏身在白帽營裡,想方設法打聽香妃的下落。當他聽說皇帝下旨讓白帽營的人做一樣最好吃的東西送進宮去給香妃吃,覺得這是個聯繫的好機會。於是就做了一盤他家祖傳的自製點心江米團子,香妃見到這江米團子,就會知道是她丈夫來了。江米團子送到宮中,太監問這食物的名字,他想自己姓艾買提,於是就叫它艾窩窩。宮女把艾窩窩端到香妃面前,香妃一見,眼睛一亮,知道丈夫來了,便強打精神,夾起一個,輕輕咬了一口。乾隆聽說香妃吃東西了,高興得什麼似的。下旨讓白帽營的艾買提天天做艾窩窩送進宮來。從此,艾買提就天天做艾窩窩送進宮來,艾窩窩也就出了名。後來又流傳到了民間。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