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大壩建成蓄水後淹沒了多少地方?

遇真宮保護經費沒著落
丹江口大壩處標出了一道紅線———176.6m,這是壩頂加高工程的尺規。根據當地政府提供的數位,水庫的水位將從目前的156米升高到172米。中線工程的規劃單位長江水利委員會準備年內開工,2006年蓄水。

地處丹江口上游的武當山感到了不安。因為武當“八宮”之一的遇真宮海拔168米,在水位線之下。這意味著隨著蓄水的進行,這座在世界文化遺產武當山古建築群中佔有重要位置的宮殿將永沉水底。




1994年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武當山古建築群曾經有“八宮二觀三十六庵堂七十二岩廟”一說,其中“宮”是規模最大、也是最重要的建築。早在1958年興建丹江口水庫時,作為八宮之首的淨樂宮就已沒入水底。

遇真宮是古神道上的第二宮,面積約16,000平方米。2003年1月19日,遇真宮主殿荷葉殿遭到一場大火,只剩下三堵殘垣和龜裂如龍鱗的幾根朱紅大柱。

儘管如此,文物專家仍一致認定,遇真宮有不可替代的保存價值。湖北省文物局南水北調辦公室副主任王風竹認為,武當山建築群是一個整體,每處建築各不相同,遇真宮仍然是重要的,並不能“破罐破摔”。武當山文物局的副局長趙本新認為,雖然主殿被燒毀了,但三座山門,以及整體的建築格局仍然保留了典型的明代特徵。

國家一級註冊建築師、武漢中南建築設計院的高級工程師高介華認為,武當山是一個建築群,各種形式和風格相互呼應,成為一個整體;作為建築群的一部分,遇真宮傳遞了豐富的社會和文化內涵,有特定的地位和意義。70多歲的高介華是1994年武當山“申遺”湖北專家組的組長。

在遇真宮,趙本新指著山門說:“看,這是明朝典型的須彌座(一種柱子的建築形式)。看這柱底的雕花,一絲不苟……還有這個歇山式的屋頂,比皇宮的廡殿式屋頂低一級,反映的是古代社會的等級和規格……再看這個磨磚對縫的下堿,非常細緻考究。”

這裡還散放著漢白玉的柱礎,燈座,都雕刻著明代盛行的浮蓮花飾。牆角斜依著一塊刻著“敕建國醮(一種道教儀式)碑銘”的禦碑殘段。

但從表面上看,這個傳說中朱棣邂逅真人張三豐的福地儼然是一處被遺忘的院落。遇真宮面向九龍山,背靠鳳凰山,兩山之間有約2500米的距離,蓄水後,這片地區將被淹沒。

根據武當山區政府官員的介紹,今年4月間,在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曾到遇真宮視察時,文物專家一致認定不能搬遷,否則原貌不存。

而就地保護有兩種方案:修建圍體或者升高地基。

成本是兩個方案爭執的焦點。規劃單位希望在遇真宮前約900米處修建一條國道,既充當堤壩,同時節省這900米範圍內的拆遷費用。

武當山區政府和一些文物專家則傾向升高地基,認為圍體有滲水後患,日後可能需要抽水,圍體並不能一次性解決問題。而升高地基後,遇真宮面向一汪平湖,有很高的觀光價值。

由於遇真宮的保護經費還沒有著落,規劃單位傾向于成本低的第一個方案。而武當山區政府的官員則認為,兩種方案的成本其實相差不大,但升高地基方案品質更高。

長江水利委員會新聞接待處的官員表示,長江水利委員會只負責與南水北調工程有關的勘探,設計和規劃,並沒有被授權承擔保護文物的責任。

但是,武當山區政府自身似乎也並不願意支付這筆經費,而將撥調專款的希望寄託在國家文物局身上。而國家文物局副局長張柏曾提到,武當山旅遊特區每年的門票收入超過1000萬元,但全部用於區政府1800名員工的工資和扶貧專案,用於保護遺產的幾乎為零。

事實上,遇真宮遭焚也與經費有關。由於缺少經費,武當山區政府將遇真宮的門廊租借給一個私立文武學校作為辦公場所,條件是該學校應該承擔維修遇真宮的費用。結果這所學校在宮內臨時接了一條電線,以致於發生了短路,燒毀了主殿。

近萬墓葬待搶救

如果說武當山受到影響的區域還僅限於遇真宮,那麼在丹江口,大水漫過的將是整個古均州一帶。

從武當山到丹江口,沿途約100公里滿眼青蔥的農田,這裡都屬於古均州地區。

作為漢水和丹水的交匯處,發達的水路使古均州成為中國腹地的一道走廊。夏商時期,這裡就是封地。戰國時這裡曾是最早設置的郡縣之一,也是秦楚之間的必爭之地。唐宋直至明清,這裡是商貿集散中心,陝西境內的商人沿漢水而下,進行糧食和煙草交易。而北方的道教信徒也從均州古城的淨樂宮順水而下,開始武當朝聖之旅。

1958年,因為興建丹江口水庫,均州古城被淹沒,只留下今天的均縣鎮。這是一段讓考古學家、建築學家們頗為心痛的歷史。據說,這座明朝時達到鼎盛的古城是以糯米漿粘合城牆磚建成的,號稱“鐵打的均州”。被淹沒的淨樂宮當年就是均州城的心臟。高介華認為,古均州是一座比山西平遙有過之而無不及的明清古城。

中央政府當年曾撥款33萬元用於文物搬遷,但當地政府僅僅搬遷了淨樂宮的石牌坊和兩座禦碑,然後將餘款退回了中央。牌坊和禦碑在山坡上蒙塵40餘年。直到2003年,丹江口市政府開始重建淨樂宮。牌坊基本保全了原貌,但新建的淨樂宮已經看不出明朝遺風,更像一個拍攝片場。有消息稱,該工程開工後資金缺口一度達5000萬元。

均州城已經一去不復返,但古均州地區仍然有極其豐富的地下文物寶藏。丹江口文體局負責文物保護的陳智忠有一幅丹江口地圖,上面他用圓珠筆密密麻麻地標明墓葬群名稱和位置。僅丹江口一處,將被淹沒的地下文物有68處,估計墓葬近萬座。

大量墓葬來自古代的大規模戰爭。古均州是秦楚必爭之地。丹江口不遠的竹溪鎮,是成語“朝秦暮楚”的典故出處。今天河南省境內的丹陽也曾經是古均州的一部分,是戰國時的楚都。當年發生的戰爭不計其數。

在丹江口,人們對古墓並不感到新鮮。均縣鎮的河灘上隔不遠就可以看到若隱若現的磚石結構,有些已經被沖刷得十分明顯。當地人說,時常可以在河邊拾到年代久遠的陶片、玉石和青銅器件。當地人經常以這樣一種方式來判斷墓葬:如果一塊地方方方正正地陷下去,八成下面就是一處古墓。7月中旬,丹江口市煙草局倉庫的院子施工時又掘出了一個宋代墓葬。然而和戰國時期的古墓相比,宋代的墓葬顯得稀疏平常。在整個古均州地區,到底有多少地下文物,連文物專家也無法定論。

對於這樣大規模的墓葬群落,考古專家不能倉促動手,但同時又要防止盜墓。文物保護單位只得將文物分片劃分,承包給當地人看護,每年支付一定的費用,如果出現減損就追究相應看護者的責任。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一旦開工,提高蓄水位元,古均州地區大部分將被淹沒。根據丹江口文體局官員的介紹,在今年4月國家文物局局長單霽翔的視察之後,丹江口提交了文物保護規劃,6月通過了第一步核查,更多的工作還在進行中。

13億元誰來出?

2003年,湖北省文物局成立南水北調辦公室,副主任王風竹也是當年三峽文物保護工程的負責人之一。他認為:當年在三峽工程中,國家前後投入10多億、花近10年時間進行文物搶救;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沿渠的文物價值大大超過了三峽,從夏商至戰國至明清,這裡都是中國古代文明最集中的區域之一,被淹地區已知的文物點就有200多處,更需要大規模的文物搶救。

除了源頭的丹江口水庫,南水北調中線的總幹渠附近有河南漢代文化遺存,河北太行山東麓中原文化遺存。

時間已經不多。丹江口2006年將要蓄水,總幹渠到2008年將開始向北京供水。單霽翔等40多位政協委員已經呼籲中央政府注重南水北調工程的文物保護。這項工作面臨的最大問題是經費———至今還沒有具體單位來落實南水北調的文物保護經費,所以規劃只能一再拖延。

據文物部門初步預算,僅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文物保護所需經費就超過13億元。但這麼一大筆經費,誰來出,怎麼使,暫時還是未知數。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規定,凡因進行基本建設需要文物勘探、考古發掘的,所需費用由建設單位列入建設工程預算。

不過,河南省考古研究所所長孫新民表示,他們很早就介入此項工作,前期已經派出十幾個人的文物隊伍、自籌經費進行文物調查,但文物保護中最重要的勘探和發掘則必須等到經費落實後才能進行。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所長曹凱認為,由於沒有一個具體的、明確的負責單位,誰來為文物保護出錢的問題得不到解決,下一步的文物保護工作很難繼續開展下去。

在經濟資源緊張時,保護文物和追求實際效用之間怎樣平衡?中南建築設計院的教授高介華很是憂慮。1994年,作為武當山“申遺”湖北專家組的組長,高介華排除當地的阻撓,導致金頂附近的一座賓館被折除。

高介華認為,中國正處在歷史的轉型期,在文化上還不穩定,需要經歷許多衝擊和陣痛,只有在陣痛之後,才可能清醒地回頭審視自身。

不過,至於這些陣痛會帶來多少歷史和文化的缺失,高介華沒有答案,專家們或許也沒有答案。早報特派記者郭小文發自湖北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