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神密的東方大峽谷--怒江?

怒江流域,是我國民族地區自然環境和生存條件最為惡劣的地區之一。加之歷史、社會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怒江流域各民族社會發展相當遲緩。直至解放初期,怒族社會仍停留在原始社會末期的水準,生產力水準十分低下。大部分地區使用的工具還是木鋤、木棍,刀耕火種是主要的耕作方式。採集、狩獵還是生活的重要來源。衣難蔽體,食不果腹。
新中國成立後,黨和政府採取了一系列政策措施,積極幫助怒、獨龍、?僳等民族發展政治、經濟、文化、交通等各項事業。如今,古老的怒江濤聲依舊,可峽谷岸邊的景象卻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怒江及兩岸橋樑、道路等交通設施的變化就是鮮明的例證、生動的縮影。
1949年怒江獲得和平解放。在此之前,怒江僅有500多公里的山間驛道,由於路面窄,還常被山洪沖毀。一些鄉村小路兩人不能並行,雙馬無法對過。很多地方還要攀藤附葛、蕩秋千或過獨木天梯,交通極為原始、落後。新中國成立後,怒江的交通日新月異,獲得了迅速發展。僅1951年至1961年的10年間,怒江的驛道就發展到2000多公里,同時還建起了運輸站,增加了馱馬,用上了畜力車。1956年,怒江開始修建第一條公路,從此,汽車開進了怒江。到1984年,公路已達58條,通車里程883.5公里。此外,國家還在怒江、瀾滄江、獨龍河上建起了一座單孔橫跨大橋、5座公路吊橋、26座便橋、23座人馬吊橋,48對鋼溜索,其它永久性河橋188座,驛道增至6389公里。如今的怒江,更是天塹變通途,公路四通八達,車輛暢行無阻。
怒江在變,怒江的明天會更加美好!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