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寧鐵路,一首“機器的詩” 臺山“深閨”資源探訪

在臺山,陳宜禧的名字家喻戶曉,且他的名字,總是與新甯鐵路連在一起,仿佛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儘管現在看來,陳宜禧和新寧鐵路都多少帶著一些悲壯色彩,但他們的價值,已不再是一條不復存在的鐵路,而是一首可歌可泣的詩,一份僑鄉特有的文化,一種永遠勉勵後人的精神。

悲壯的鐵路詩情

“到了潭江,火車停下來。車輪沒有動,外邊的景物卻開始慢慢地移動了,這不是什麼奇跡,這是新寧鐵路上的一段最美麗的工程。這裡沒有橋,火車駛上了輪船,就停留在船上,讓輪船載著它慢慢地渡過江去……我看著這一切,我感到了一種詩情。我仿佛讀了一首真正的詩。”

巴金散文《機器的詩》,描寫了中國當時唯一的輪船載火車渡江的奇觀,使新寧鐵路存留在中國文學寶庫而得到永生。然而,巴金筆下的這艘輪船,於1937年10月15日下午1時30分被日寇炸沉,之後,日寇飛機對新寧鐵路進行了幾十次野蠻的轟炸,許多重要的設施被炸毀。1938年12月12日,國民黨第四路軍江門辦事處主任徐景唐,命令新會、臺山兩縣政府,徹底破壞新寧鐵路。從此,新寧鐵路不復存在。1959年11月20日,新寧鐵路公司財產清理委員會委託廣東省航運廳航務工程局第二打撈隊將其在牛灣撈起,拆出鋼材1000餘噸。

不朽的報國赤心

新寧是臺山以前的稱謂,而修建這條新寧鐵路的,是昔日臺山的一位報國愛鄉的華僑陳宜禧。

陳宜禧(1844-1929)字暢庭,新寧(臺山)鬥山朗美村人,1864年移民赴美國,先後在美國從事鐵路建設達40年之久,積累了豐富的鐵路工程和技術經驗。美國建築西部鐵路,從而帶動沿途城市建設和經濟繁榮,使他深受啟發,立下為祖國建築鐵路的偉大抱負。20世紀初,清廷腐敗,時人主張“實業救國”,陳宜禧極其擁護這一主張,他改變了原定在香港投資創辦華洋織造廠的計畫,決定回家鄉修築鐵路,並成為僑辦實業第一人。

新甯鐵路籌建伊始,就有著鮮明的愛國精神。陳宜禧說:“憤爾時吾國路權,多握外人之手,乃不忖綿薄,倡築甯路。”他以“不收洋股,不借洋款,不雇洋工”為號召,倡建新寧鐵路,受到縣人及海外華僑的支持。籌築過程中,陳宜禧碰到了重重阻力和許多矛盾。據臺山《新寧雜誌》1910年第9期記載:“各姓各族,鮮不恃其龍蟠虎踞之雄,嚴其彼疆此界之限。或迷信風水而起反抗者有之,或恃強權而起反抗者有之。工程所至,風潮迭起,前後不下有數十處計,線路被迫彎軌二十九處。”儘管前途多險阻,新寧鐵路歷經14年的施工還是建成了,先後耗資800萬元,建成鐵路長138公里,全部由華人計畫與建築,寫下了我國自力建築鐵路的光輝史頁。

為了表彰他的功績,新甯董事局在台城火車站為他豎立了銅像,當時已76歲的陳宜禧老人,表達了自己還將繼續努力的四大志願:一是建築牛灣火車鐵橋,二是修建陽江支線,三是籌建臺山全邑的水力電燈,四是開發臺山溫泉大浴場。他動情地說:“此皆關於地方公共利益也,四者之目的既達,宜禧之志願斯慰。”陳宜禧的四大志願,即使是今天聽來,也足以讓人感動不已。當然,這個志願,已由後來者全部實現:水力發電、三合溫泉開發、公益大橋落成、西部沿海高速公路通車等,這些已超越了陳宜禧當年的理想。

曾經的繁盛

實業救國曾是多少華僑的昔日夢想,而新甯鐵路就是陳宜禧將這一夢想變為現實的努力,它對僑鄉的發展產生了相當積極的影響。

據說,新寧鐵路以火車和有軌汽車兩種方式營運,因修築鐵路和以後鐵路營運的延伸,帶動了當時五邑公路建設和水上交通的繁榮。僅在臺山,1925-1937年就建成公路387公里,水上交通形成了臺山、江門、廣州、香港、肇慶、梧州等地的水上交通網;同時,推動了新寧鐵路沿線的圩鎮日漸繁盛,如大澤、司前、公益、大江、台城、鬥山等圩鎮都因新甯鐵路而繁榮。臺山、新會,江門迅速興建了機械、電力、造紙、制糖等現代化工廠,文化、教育事業空前發展,使當時江門四邑縣份的經濟發展居於全國縣級經濟的前列。不難想像,如果新甯鐵路營運至今,臺山那處處蔥綠的田野,或者早已是一個高樓林立的現代化城市了。

陳宜禧愛國愛鄉的精神也一直鼓舞和激勵著千千萬萬的海內外華僑華人為建設祖國和家鄉不懈努力。據臺山市檔案局有關人員透露,去年9月,臺山市一名旅居美國紐約的僑胞回國聯繫,有心重修新寧鐵路,但今天的臺山乃至整個中國與當時的情況已有了天淵之別,其中新台高速公路貫通臺山市境南北,廣東西部沿海高速公路貫通臺山市境東西,臺山市水陸水通方便,公路四通八達。有關人士認為,新甯鐵路如果重建,意義將大於實效,甚至會由於歷史、地域和經濟發展的局限,面臨處於長期虧損的運營狀態。

雨中的尋訪

數10年的風吹雨打,如今的新寧鐵路只留下坐落在臺山市四九鎮田間的一個火車站,以及如今江門海關用作圖書館的江門市北街火車站舊址。為了保存這一光照臺山的文化遺產,臺山市做了不少努力,現在,陳宜禧的故居被列為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台城商業步行街廣場上的陳宜禧銅像和紀念碑則是江門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臺山市還努力將“陳宜禧與新寧鐵路”申報為“中國檔案文獻遺產”。如果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挖掘好新甯鐵路的文化精粹和陳宜禧名人故居的旅遊效應,將會很好地促進臺山文化名市建設,為該市建設有僑鄉特色的文化大市提供寶貴的財富。

陳宜禧的故居在鬥山鎮美塘村,雨中只見兩棟三層的大屋豎立在鄉間的農田中,青磚黑瓦,帶有嶺南傳統的古老大屋式的趟櫳和硬木大門,在南方7月突如其來的大雨中,帶著一種百年的幽深。美塘村的村人大都姓陳,都是早年與陳宜禧一起從朗美村遷居到這裡來的。陳宜禧故居的兩棟大屋已有百多年歷史了,故居中一直有他的親人居住。離其故居不到500米,有一幢建在池塘邊的建築,頗為洋氣,那是陳宜禧的圖書館,後來曾用來做學校。據說,陳宜禧晚年一直住在這裡,由於眼見自己苦心經營的新寧鐵路被接管,回鄉後神經失常,但胡言亂語仍念念不忘建築鐵路和開闢商埠。1929年,陳宜禧悲憤地離開人間,送喪的人多達萬人,出殯之時,大雨滂沱,好似老天也灑淚痛悼。

立于火車站陳宜禧的紀念銅像曾在“文革”期間被拆毀,但歷史是公證的,陳宜禧造福一方的愛國心受到了人們的敬仰。1984年,臺山縣人民政府按原貌重新修復了陳宜禧的紀念銅像,銅像下還碑刻著當年臺山縣人民政府的一段話:“石可破,不可奪其堅;丹可磨,休領褪其赤;陳宜禧銅像十年浩劫期間被毀,其愛國愛鄉之光輝形象不可滅。為紀念陳公開拓家鄉交通之業績,褒揚其堅忍不拔之奮鬥精神,乃重立其銅像。”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