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報國寺 簡介

峨眉山報國寺
——入山第一寺

峨眉山是我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佛教稱為普賢菩薩道場。自東晉年間峨眉山建立第一座佛教寺廟普賢寺(今萬年寺)以來,這裡一直成為佛教聖地。峨眉山還以它雄、秀、奇、險、幽的自然景觀著稱於世,旖旎的山光水色與宏偉典雅的佛教寺院溶為一體,古往今來吸引著中外遊人香客。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人民政府撥款對年久失修的寺廟進行了全面維修。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峨眉山佛教協會恢復工作。在人民政府的支持下,對全山現存的25座寺院重新進行了修葺。1983年,蛾眉山報國寺、萬年寺、洪椿坪、洗象池、金頂等5座寺院被國務院確定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1985年以來,蛾眉山的佛教寺廟移交給僧人管理使用。這些年來,峨眉山佛教界人士在維修寺廟、進行宗教活動,開展對外交往等方面都做出了顯著成績,受到社會各界的好評。
報國寺古稱會宗堂,為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明光道人主建,原址與伏虎寺隔溪相對。廟中把奉普賢、廣成和楚狂,取三教會宗之義,故名會宗堂。清順治年間,聞達和尚重建,遷到大光明山麓,即今址。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始改今名。現寺門匾額“報國寺”三字,就是康熙皇帝禦題,大臣王藩手書的。
報國寺占地面積60餘畝,建築面積5600多平方米。殿宇結構自然,雄渾大方,入山門,依次是彌勒殿、大雄寶殿、七佛殿和藏經樓,殿堂倚山因勢,一殿高出一殿,掩映在翠竹古楠之間。建築為框架式結構,庭院式佈局。殿堂兩側有僧寮客舍,周圍環繞著吟翠樓、待月山房、花影亭、七香軒等庭院園林建築,佈局嚴謹。
報國寺山門是1986年按原貌重建的。六柱五列二進,飛簷翹角,三疊屋面,高12米。
第一殿為彌勒殿。內供一尊高2米喜笑顏開,袒胸露腹的彌勒像。門上有聯雲:“看他皤腹歡顏原是菩薩化相;願爾清心慮塵去睹金頂祥光”。彌勒殿后,彩繪泥塑的韋馱站像,高2.5米,金甲金冠,不怒而威。這兩尊像都是近年新塑。
第二殿為大雄寶殿。中供釋迥牟尼佛,金色莊嚴,兩旁列十八羅漢。均高1.5米,為彩繪金身泥塑像。這些佛像都是保存下來的文物,具有唐宋造像遺風。大雄寶殿左面是新設的文物陳列室,陳列著歷代名書畫這的書畫:趙孟兆頁的條幅、徐悲鴻的花鳥、齊白石的芋頭、張大千的墨禾、日本人松濤的山水,都獨具風格。右面陳列室展出峨眉山附近如符溪、雙福等地出土的春秋戰國時期的銅器、銅矛、銅鏃兵器等文物。在大雄寶殿後面的天井裡,有明代鑄造的紫銅華嚴塔。塔高6米,分14層。上鑄有4762尊佛像和《華嚴經》全部經文。佛像、經文皆清晰可辯。這是四川省現存的最大銅塔,1956年,被列為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第三殿為七佛殿。殿中並坐七佛,丈六全身,從左到右依次是毗婆屍佛、屍棄佛、毗舍婆佛、釋迦牟尼佛、拘樓孫佛、拘那含佛和迦葉佛。七佛像系清朝光緒年問隆德法師所塑,均盤腿坐蓮,造型莊嚴。近年重新裝金彩飾,重新光彩奪目。七佛背面又有一組新塑的多組泥塑造像,整個塑像高4米,寬5.5米,有觀音塑像、羅漢伏虎、蒲公采藥、藥師佛白玉坐蓮像等等。神態各異,生動自然。
最後一殿為藏經樓。珍藏著許多文物。樓上堂中正壁上掛著元趙孟兆頁書寫的《王右軍蘭亭序》大條幅,玻璃櫥裡有鄭板橋的山水畫,徐悲鴻的《達摩祖師》和康有為的書法《贈龍華寺上人詩》等。
報國寺作為“名山起點”,吸引著千百萬遊人、香客,進山賞景,朝聖拜佛,奮登金頂而去。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