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的湖北省宜昌市

在湖北省西部,聞名中外的長江三峽西陵峽畔,有一塊美麗富饒的土地,她就是被人們譽為“三峽明珠?世界電都”的宜昌市。“此地江山連蜀楚,天鐘神秀在西陵”。全市共轄五縣三市五區,總人口415萬人,國土面積2.1萬平方公里,市區面積4249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61.5平方公里,市區人口133.8萬人。
宜昌,遠古稱西陵,是西陵部落分佈的中心地區。距今約20萬年前,清江流域就有“長陽人”在活動。二十紀50年代以來,在宜昌市點軍區李家河、紫陽河一帶發掘出新石器時代後期遺址,以及白廟子、清水灘、中堡島、小溪口等數十處古遺址和文物,充分證明早在五、六千年前,我們的祖先就在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到夏商時,宜昌為古“荊州之域”,春秋戰國為楚地,史稱“楚之西塞”,那時宜昌就建有城邑。楚頃襄王二十一年(西元前278年)秦將白起“攻楚,拔郢,燒夷陵”,夷陵之名始見於史,使宜昌有文字可考的歷史達2284年。其間,宜昌為歷代縣、郡、州、府的治所,曾經使用過夷陵、西陵、峽州、宜州、拓州、東湖等名,其中使用次數最多,時間最長的是夷陵和峽州二名。夷陵,一是《漢書?地理志》所說:“因西北有夷山”而得名;一是舊志所說:“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因山川形勢而得名。又因其地扼長江三峽之口,故有峽州之稱。自東晉分夷陵西境置宜昌縣,宜昌之名便始見於史。至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升彝陵州(清順治六年因避忌諱改夷為“彝”)為宜昌府,宜昌之名沿襲至今。
宜昌不僅歷史悠久,而且文化豐厚,曾經是楚文化和巴文化發展的重要地望。這裡人傑地靈,孕育出世界歷史文化名人屈原、民族和親使者王昭君以及聞名中外的著名學者楊守敬等諸多先賢名流,歷代著名文人,諸如李白、杜甫、白居易、歐陽修、蘇軾、陸遊等,也多會於此。他們遊覽西陵山水所留下的勝跡,陶醉西陵風光所寫下的詩文,為宜昌增添了寶貴的文化財富。
宜昌市位於湖北省西部,地處長江中上游結合部,渝鄂湘三省市交匯地,上控巴蜀、下引荊襄,以“三峽門戶”、“川鄂咽喉”著稱,戰略地位十分顯要,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歷史上發生的戰事不勝枚舉,三國時期的夷陵之戰就發生在宜昌市區。《中英煙臺條約》的簽定,宜昌被辟為通商口岸,設有海關,英、美、法、德、意、日等國先後在這裡設立領事館,宜昌成為內外貿易的集散地。新中國建立後,國家在這裡興建了一批重點企業,使宜昌成為鄂西湘北渝東區域的經濟中心。1994年宜昌被國務院批准為沿江開放城市,並被列入長江三峽經濟開放區。在長江經濟帶中,宜昌東接武漢,西連重慶,是東部發達的經濟科技與西部豐富資源的結合部,是國家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由中線進入西部的起點,是西部大開發的“東大門”,也是湖北“大三角”戰略的一個重要支撐點。萬里長江第一壩——葛洲壩電站就在宜昌市區,舉世聞名的三峽工程僅離市中心區38公里。
宜昌是鄂西渝東的交通樞紐。長江黃金水道流經市域237公里,宜昌港為長江八大港口之一,枝城港為全國四大煤炭中轉港之一。已經建成的宜黃高速公路、焦柳鐵路,已在規劃和建設的荊(門)宜(昌)高速公路、滬蓉高速宜昌至萬州段、滬渝高速宜昌至恩施段、宜湘高速公路及宜萬鐵路、滬漢蓉高速鐵路漢宜段、“西氣東輸”,加上長江黃金水道、三峽機場,宜昌正在成為華中地區的重要交通樞紐,並發揮磁場效應和輻射作用,影響和帶動三峽區域旅遊的發展。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