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裡桃源---青岩鎮

古色古香的青岩小鎮距貴陽29公里,背靠雙獅峰。鎮上的房屋、城牆、裡巷大都是石頭的,給人一種既古樸又固若金湯的感覺。雖然坐落在213國道旁,但一進入小鎮,一切喧囂都會丟在大道上,留在古鎮上的只是一腔訪古之幽歎。
貴州多山,原先道路並不暢通,才使古鎮散發出悠遠的意境與樸拙的魅力。居民們過著古樸而寧靜的生活:早市上擔點兒青菜,路旁擺攤賣點兒當地特產,孩子們天真地玩耍,連鎮裡相當多的狗兒們也在無拘無束地嬉戲……這裡生活氣息太濃了,濃得有點化不開。一條主幹道兩旁都是賣特產的,但並不雜亂,井然有序,絕無強買強賣,都是笑臉迎人,柔聲軟語。
青岩古鎮始建於明洪武十一年邃西元1378年邋,有六百多年的歷史。明朝初期,為了加強對地方,特別是西南邊疆地區的控制,中央王朝於洪武六年邃西元1373年邋設置貴州衛指揮使司,以扼川、滇、黔、湘、桂驛道。明軍於雙獅峰下驛道旁建了屯,稱“青岩屯”。明洪武十四年大批軍隊進入貴州腹地駐軍屯田,於是“屯”便逐漸發展為軍民共住的村寨,“青岩屯”變為了“青岩堡”,這就是今天青岩鎮的雛形。原青岩堡的居民為避兵災,也多搬入土城居住,使土城漸具規模,成了南下定番邃今惠水縣邋、北上貴陽、西入平壩邃縣邋、東走龍裡的十字樞紐。滄海桑田,土城變成了石城,遂形成了今天展現於我們面前的這一座兼具明、清兩代風格的文化古鎮。
鎮不大,但古跡頗多,多達百處。一條小巷裡,有一個大理石的牌子,上刻著“趙以炯狀元故居”幾個大字,系貴陽市文物保護單位。趙狀元的父親趙慰三,曾在清咸豐元年,火燒了法國傳教士白斯德望在青岩修建的天主教堂,殺了教徒張文瀾等四人,製造了歷史上有名的“青岩教案”。趙以炯是趙慰三的次子。光緒十二年,趙以炯和四弟趙以奎一起進京趕考。在數千舉子當中,趙以奎中了進士,趙以炯中了狀元,是清朝時貴州考取狀元的第一人。民間傳說,某日趙以炯在樹下讀書,一巨蟒出而盤繞之,趙沒有感覺,仍埋頭讀書。幾個時辰過去,趙仍不動,蟒以為是石塊,遂離去。青岩鎮清幽靜雅,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是個讀書的好地方。學而優則仕,中狀元也就自然而然了。
青岩古鎮裡多壽星。一個小鎮,光是百歲牌坊就有兩座,可見是個長壽之鄉。坊主趙理論的牌坊造形奇特,氣勢非凡,被美術大師劉海粟稱為“實屬罕見”。走在街上,不時會看到身體硬朗精神矍爍的老人。這裡空氣清新,極少污染,人們活得不累,沒有官場上的勾心鬥角,也沒有商場上的利慾薰心,人們活得自然而平實,所以才會高?。
街邊一字排開都是商店。櫃檯擺在自己家門外,主要賣青岩最著名的青岩豆腐。青岩豆腐具有好多種形態,其中一種是把豆腐乾放在鍋裡與小石子一起炒,炒得豆腐發了泡,看起來像是炸過的一般,清香可口,而且很筋道。
古鎮不大,卻有著很濃的宗教色彩。既有佛教寺廟,又有天主教堂與基督教堂。同一個地方幾大宗教寺廟教堂同時存在,互不相擾,相安無事,這一點在其他國家是很少見的。佛教寺廟裡,香火旺盛,嫋嫋香煙氤氳著這裡潔淨的空氣,使它染上了一層神秘色彩。
小鎮的房屋大多是石頭建築。石牆、石瓦,在古老的石牆上長出一些小樹或野草,綠苔點綴著房屋的石牆,讓那石頭有了生氣,有了詩意,向遊人述說著古老的情懷。小鎮的路也是石頭的。晨露把青石板路浸潤得有些滑膩,散發出古老的氣味。擺在路旁店鋪門前的酒罈,透出縷縷酒香,讓人心醉。這屋,這路,這店,這酒,交織出古鎮的韻味,揮之不去,只能融入其間。
走出古鎮,站在門樓外,向遠處眺望。一片農田菜地,綠綠黃黃地點染著古鎮,有牛郎牽牛緩緩地走過來,城外一片自然生態,城裡一片自然古樸。也許是久居城市的人嚮往自然,向往返璞歸真,這裡簡直就像夢裡桃源。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