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 陵......

江陵,又名荊州城。今為荊州市和荊州區人民政府所在地。位於湖北省中部偏南,地處長江中游,江漢平原西部,南臨長江,北依漢水,西控巴蜀,南通湘粵,古稱“七省通衢”。

從春秋戰國到五代十國,先後有34代帝王在此建都,歷時515年。城池由磚城牆、土築城垣、護城河組成。現存磚城為明、清建築。春秋戰國時,為楚船官地和楚王行宮--渚宮。城始建年代不詳。秦滅楚後,成為歷代封王置府的重鎮。相傳三國時蜀將關羽,曾傍依舊城而另築新城。晉永和八年(西元352年),桓溫督荊州,將舊城與新城合併為一。後樑乾化二年(西元912年),荊州節度使高季興據江陵稱王,建南平國,驅使民工十余萬,大築重城,致發郭外五十裡塚墓取磚,後樑龍德元年(西元912年)季興遣都指揮使倪可福修外郭,後唐天成二年(西元927年)築子城。南宋淳熙間,以城多潰圮,安撫使趙雄奏請修築,為磚城二十一裡,元至十三年(1276年),忽必烈攻下荊州,詔令毀城。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平章楊瑾依舊基修復,周十八裡三百八十一步。明崇禎十六年(1643年),張獻忠陷江陵,再次將城牆拆毀。清順治三年(1646年),沿用舊基重建。爾後多次維修。今城池保存完好,計有六組城門建築,三座藏兵洞,二十四座敵樓炮臺。城牆高8-9米,厚10米左右。現經初步測量,周長10公里餘。城牆下部條石砌成牆腳,上用巨大城磚砌牆外殼。牆身內側及牆腳均用石灰糯米漿嵌縫,堅固異常。城牆東西長,南北短,呈多邊形。依地勢而高下,順湖池而迂回,居高遠望,水如素練,城似游龍。

江陵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早在四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已普遍種植稻穀。江陵物產豐富,經濟繁榮。春秋時就是中國南方最大最繁華的都會。楚國鼎盛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始終在江陵。江陵自古人才薈萃,名流輩出。繁華的紀南城是楚國的文化中心。

荊州城內的古建築很多,著名的有太暉觀、元妙觀、開元觀、擲甲山、點將台、落帽山、畫扇峰等。太暉觀是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湘獻王朱柏所建,主體建築金殿屹立於高大平臺之上,飛樓湧殿,華拱畫梁,頂覆銅瓦,雄甲荊楚,向有“小金頂”、“賽武當”之稱。

江陵,是一個知名度很高的地名,無形資產豐富。唐朝詩仙李白一曲《下江陵》、詩聖杜甫一曲《望江陵》,使江陵美名載譽海內外,“千里江陵一日還”是海內外華人無人不曉的名句。至於其他騷人墨客題詠江陵的詩文,更是不勝枚舉。

1982年國家公佈江陵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