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華雙龍洞的兩個溶洞有什麼特點?

雙龍洞位於金華山雙龍風景區中心,是整個雙龍風景名勝區核心景觀和象徵,洞形成於約一億年前,成為自然風景名勝的歷史已有1600多年。


海拔520米,由內洞、外洞及耳洞組成,洞口軒朗,兩側分懸的鐘乳石酷似龍頭,故名“雙龍洞”。外洞寬敞,面積1200平方米,可容千人駐足。常年洞溫為15℃左右,冬暖夏涼一股清泉從內洞流出,縱貫外洞,流向山湖。此水終年不涸,清澈見底,遊人夏天至此,有“上山汗如雨,入洞一身涼”之感。故有“石勝太湖,水比三泉”(金山、惠山、虎跑)之贊。洞口西壁“雙龍洞”三字,恃為唐人手跡;東壁“洞天”二字,為宋代書法家吳琳的墨寶;“三十六洞天”五個大字,則為國民黨元老、近代傑出書法家于右任之手筆。進洞,須經蛤蟆嘴逆水而行,洞穴寬約3米,長約12米,水面離穴頂約一尺左右。遊人入內,必須仰天平臥小舟中,徐徐送入洞內,臉面相距穴頂僅數寸。奇中有趣,趣中寓險。“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覓泉源臥小船”、“千尺橫樑壓水低,輕舟仰臥入回溪。”這正是雙龍洞的獨特誘人之處。


舟至洞內豁然開朗,內洞面積約200多平方米,洞底崎嶇不平,洞頂高低起伏,石壁上的鐘乳石、地面上的石筍、縱橫交錯,奇形怪狀,千姿百態,似人似物,各具風采,故取名有“黃龍吐水”、“青蛙盜仙草”、“單峰駱駝”、“龜蛇共生”、“壽星仙桃”、“彩雲遮月”、“倒掛蝙蝠”、“天馬行空”、“海龜探海”、“金雞展翅”、“龍台龍帳”、“龍麟龍爪”等妙趣橫生的景觀,使人目不暇接,眼花繚亂,在燈光相映下,宛似置身於水晶龍宮之中。其中“黃龍吐水”一景,深得近代文學大師郁達夫的讚賞,喻之為“盆景小瀑布”。明代大旅行家、探險家徐霞客游此洞時,在遊記中寫道:“中懸重幄,水陸兼奇,幽明湊異者矣”。


遊完內洞,折返外洞,可以從外洞東南角一名為“龍耳”的小洞出去,再折向東北拾級而上,經赤松亭至冰壺洞。

位於金華北山西北麓,離城約13公里,海拔520米。它的特點是“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覓泉源臥小船”,千百年來人們譽為“ 水石奇觀”。

  雙龍洞由內洞和外洞組成,外洞面積1200平方米,可容千人。洞中常年溫度約在15攝氏度左右。一進洞口可見宋代書法家吳琳手書的“洞天”二字。洞口兩側上端懸有兩個鐘乳石“龍頭”,形象逼真。外洞洞底平坦,洞內石壁上鐘乳石和石筍縱橫交錯,有的形似珍禽異獸,其中還有一黃色鐘乳石,高達5米,如飛瀑傾瀉,人們稱之謂“石瀑”。外洞東壁下有個小穴,內有清泉溢出,泉水清涼甘洌。從外洞進入內洞須經此小穴逆水而行,洞穴寬3米余,僅容兩隻小船並行進出,水面離穴頂30餘釐米,欲進入內洞,必須平臥船中,仰面擦崖而過,饒有異趣,古人有“千尺橫樑壓水低,輕舟仰臥入口溪”之句。船行約10余米就進入內洞,內洞面積2000多平方米,洞底崎嶇不平,洞頂高低起伏,洞內鐘乳石、石筍比比皆是,奇形怪狀, 燈光輝映,宛若置身於“水晶龍宮”。

  遊完內洞,折返外洞,可以從外洞東南角一名為“龍耳”的小洞出去,再折向東北拾級而上,經赤松亭至冰壺洞。   
我認為是——“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覓泉源臥小船”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