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幾座“清涼山”

比較有名的5座
正宗
古名石頭山、石首山,踞于南京城西隅,位於南京市廣州路西端。唐以前,長江直逼清涼山西南麓,江水衝擊拍打,形成懸崖峭壁,成為阻北敵南渡的天然屏障。吳大帝孫權在此建立石頭城,作為江防要塞,故此又有石頭城之稱。相傳諸葛亮稱金陵形勢為“鐘阜龍蟠、石頭虎踞”,這只蹲踞江岸的老虎就指今清涼山。自唐以後,長江西徙,雄風不再。

道教名山 清涼山

 清涼山位於石家莊市井陘礦區西部,距石家莊市區48.5公里。清涼山主要由下古生界灰岩構成,在大地構造上地處並陘凹陷的西緣,在內外應力長期共同作用下形成了溫帶喀斯特景觀,山路呈南北走向,主峰好漢寨海拔888米。



據民國二十年(1931年)《井陘縣誌料》記載,清涼山“有極大石坎,坎內建築神廟,規模宏偉。山下有泉清淺可愛。夏季雨量充足時,即流出而成小河,亦佳景也,”說明清涼山歷史上已是井陘一帶名山勝地。因山勢峻峭,古木蒼翠,景色秀麗,山腰間多有天然溶洞,清泉常流,若炎炎夏日置身於此,頓覺清風習習,心曠神情,實為避暑勝地,故名:“清涼山”。


清涼山風景區位於岫岩東北部的湯溝鎮,因其山深林密、氣候溫潤涼爽而得名。景區以石怪、水清、峰秀、松奇、崖險而聞名於世,歷來為佛道兩家的清修之地。景區面積約30平方公里,最高峰帽盔山海拔1141.5米。主要旅遊景點有傳說中唐代名將薛禮東征時留下的葬馬石、藏馬穀、箭眼和點將台,還有天然的石湖十八羅漢洞、老君堂的洞中洞、龍象石、石花、石筍、石林、孿生風動石、漂亮的小天使等奇石。遼代古塔、千年古松、長年不解凍的冰洞。共有植物600多種,其中園林木38科78屬150多種,400多種中藥材;50多種山野菜;有貓頭鷹、禿頭鷲、棒棰鳥、狐狸、野豬等豐富的珍奇野生動物;山泉中還有珍稀動物娃娃魚和林蟲類龍蝦等。

  清涼山風景區內有一奇特的天然水洞,洞中有一暗河,可乘船遊至洞中深處。洞壁上有千姿百態的岩石和鐘乳石。


天下大雅!
清涼山在戶縣西南30裡蔣村鎮富村窯村南。據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重修清涼山廟記》碑載:“甘、澇二峪之間,傍大壑峻嶺,拾級而登,鳥道百余步,土峰突起,林木叢翳,號清涼山”

1\乘坐的大巴因無空調,更使同行者汗流浹背。但一到五臺山,頓覺涼氣宜人,實為一個避暑消夏的清涼世界。但傳說在很早以前,五臺山並非現在模樣。那時它叫五峰山,氣候非常惡劣,不是風雪交加,就是酷暑難當。當地百姓苦不堪言,遂向在此傳教的文殊菩薩求援。文殊菩薩慈悲心腸,運用神通向東海龍王要來了“清涼石”,並將其安放在中台南邊瓦廠村東北的一條山谷後,使五峰山成為氣候宜人的“清涼佛國”,這條山谷也被命名為“清涼穀”,在此又建了一個寺院,取名“清涼寺”。“五峰山”也就更名為“清涼山”了。
2\南京的西面有座石頭城,故址在今南京市清涼山,像一個蹲著的老虎,東面有鐘山,像盤曲的臥龍。所以,歷來的人們稱... 據說,早在西元前333年,楚威王滅越,在今清涼山築城,又埋金以壓王氣。
3\廬山:又名匡山,或匡廬。在江西省九江市南。飛峙長江邊,緊傍鄱陽湖。相傳周朝有匡氏七兄弟上山修道,草廬為舍,故名。有“匡廬奇秀甲天下”之稱。長約25公里,寬約十公里,略呈橢圓形。最高的漢陽峰海拔1474米,雲中山城牯嶺鎮,海拔1167米。廬山為地壘式斷塊山,多險絕勝景,廬匡瀑布更是名傳天下。其中仙人洞不松橫空,五老峰山姿奇特,龍首崖蒼龍昂首,含鄱口勢含鄱湖,大天池霞落雲飛,白鹿洞四山回合,玉淵潭驚波奔流,秀峰碑刻如林,溫泉設備齊全,四季風景如畫。夏季涼爽宜人,七月的平均氣溫為22.6攝氏度,為避暑勝地。廬山雲霧飄渺,年均霧日為190.6天,年降水量為1833.6毫米。峰奇山秀,自古有名。《史記》上就有記載。據傳夏禹王疏九江,秦始皇南巡都登過廬山。東漢明帝時,成為中國佛教中心之一,有三大名寺(西林、東林、大林),五大叢林(海會、秀峰、萬杉、棲賢、歸宗)。歷代詩人墨客幕名前來,陶淵明,李白,杜甫,白居易,蘇軾,陸遊,范仲淹等紛紛賦詩填詞,岳飛,文天祥,李時珍,徐霞客也曾到此。
4\武夷山:在福建省崇安縣城南15公里處。是我國著名的風景區,方圓60公里,四面溪穀環繞,不與外山相連,有奇秀甲于東南之譽。主要風景是“溪曲三三水”(九曲溪),“山環六六峰”(三十六峰)。彎曲碧綠的九曲溪水,蕩漾著無數赤黑班駁的岩峰,群峰劈地而起,秀拔奇偉,千姿百態,山光水色,交相輝映,構成一幅碧水丹山的天然美景。名勝古跡多集中在九曲溪一帶,有沖佑萬年宮(武夷宮)舊址、朱熹講學的紫陽書院(武夷精舍)舊址、懸崖隙洞中的千年虹橋和架壑船棺、元代的禦茶院舊址,歷代摩崖題刻,以及大王峰、玉女峰、天遊峰、按筍峰、小桃源、水簾洞、流香澗,一線天諸勝。山中盛產色豔、香濃、味醇的岩茶,以“大紅袍”最為名貴。又有世界罕見的珍貴動植物,是國家重點自然保護區。武夷山還是福建省革命老根據地之一,附近有1942年赤石暴動舊址。
5\嶗山:古稱老山、牢山,亦名輔唐山、鼇山。在山東半島西南、青島市區東部,綿亙於嶗山縣境內,面積約300平方公里。成山於太古代,山體為灰黑色花崗岩,山勢東峻西坦,主峰名巨峰,俗稱嶗頂,居嶗山中部,海拔1133米。東臨嶗山灣,南瀕黃海,海山相連,水氣嵐光,變換無窮。《齊記》有:“泰山雖雲高,不如東海嶗。”自古稱“神仙之宅,靈異之府”。據史書記載,秦皇漢武為尋求仙藥,曾先後登臨此山,唐玄宗也派王文、李華周進山煉藥,並將嶗山易名為輔唐山。宋元以來,寺觀次第興建,遂稱道教名山。現存上清宮、下清宮、太平宮、華樓宮等皆石壁瓦舍,簡樸無華,具有道家淵沖恬淡的色彩。道士丘處機、劉志堅、張三鬥等均在此修道。文征明,顧炎武,王士縝、高鳳翰、康有為等明清文士亦幕名而至,多有吟詠題刻。蒲松齡《聊齋志異》中《香玉》、《嶗山道士》等篇,對嶗山景物有生動描寫。嶗山奇峰淩雲,峭壁倚天,山中竹林繁茂,濃陰蔽日,且多清泉、古澗、危岩、怪石,有獅子峰、老僧峰、駱駝頭、梳洗台、錦屏岩、翠屏岩、鼻落岩、飛來石、明霞洞、猶龍洞、神水泉等古跡。源出巨峰的白沙河流經岩壑峽谷,形成九曲連環,幽深清邃的九水風光。其中龍潭瀑、潮音瀑、靛缸子灣尤為壯觀。嶗山花崗石堅固美麗,適用於建築;礦泉水質優美,馳名中外。氣候溫和濕潤。夏季多涼風,蘇軾詩謂“快意雄風海上來”,實為避暑、遊覽之地。
有四座:普陀山、五臺山、九華山、峨眉山

普陀山——是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位於浙江省東北部東海蓮花洋上,屬普陀縣。有 "南海聖境"、 "海天佛國"、"世外桃源"·"蓬萊仙境"之稱。普陀山素負 "海山第一"盛名,向以佛教名山、遊覽勝地著稱於世。是舟山群島東南方的一個小島,與著名的沈家門漁港隔海相望。普陀山,西漢成帝時,梅福來山居洞煉丹,人們稱此山為 "梅垮"。唐大申十二年 (西元858年)日本僧人慧鋒最初於此留觀音像造寺。據傳,五代後樑貞明二年 (西元 916年)日僧慧鉻自五臺山請觀音像歸國,途經普陀山為大風所阻,于紫竹林結茅留居,建 "不肯去觀音院"。宋代曾稱為 "白華山"。南宋紹興元年 (1131年)將普陀山佛教各宗統一歸於禪宗。後來,佛教徒因《華嚴經》有善財參觀音於普陀洛逝之說,遂稱普陀。普陀山不僅是歷史上著名的佛教聖地,同時也是海濱遊覽避暑的理想場所,現在已對外開放。

峨眉山——在四川省峨眉縣城西南7公里,雄踞四川盆地西南緣,是我國四大名山之一。因山勢透迄, 。如臻首蛾眉,細而長,美而豔。"遠望有峰相對如娥眉,故名。它的最高峰在大峨山上,主峰叫萬佛頂,海拔3099米。峨眉山峰巒起伏;巍峨秀麗,層巒疊翠,群峰挺拔,氣勢磅磷,素有 "峨眉天下秀"的美稱。唐代大詩人李自曾用 "蜀國多仙山1,峨眉邀難匹"來讚美它。意思是說,蜀國芍許多的山,而它們遠遠不能郝峨眉山機比。

五臺山———人稱 "僧人山",因寺廟菩蘋一地而聞名於世。位於山西省五台縣東北部,是我國一座著名的大山,繞周250公里,由五座山峰環抱而成。因為五臺山有五座山峰,峰頂平坦寬闊,如壘土之台,分別為南台、北台、申台、西台、東台,故名五臺山。五臺山以北台最高,海撥3058米,素有 "華北屋脊"之稱。山申氣候,冬季寒冷,d月積雪,次年4月解凍。盛夏氣候涼爽,花草繁茂,溪水、山泉不息,清風習習,故又稱為清涼山。

九華山——原名九子山,位於安徽省南部青陽縣西南,距縣城約20公里。
九華山最早叫陵陽山,面積100多平方公里。山上有99座山峰,其申以天臺、天柱、十王、蓮花等9座山峰聳入雲霄,最為雄偉,遠遠望去好象並肩站立的9個兄弟,因而又叫九子山。以山有9峰如蓮花,故名九華山。《太平御覽》載:此山奇秀,高出雲表,峰巒異狀,其數有九,故名九子山。九華山山中多溪流、瀑布、怪石、古洞、蒼松、翠竹、山光水色,獨特別致。九華山不僅是佛教名山,也是著名風景勝地。主峰天臺峰,海拔1342米,素有 "東南第一山"之稱。九華山,山申古寺林立,焚宇連雲,蓮花寶座,金碧輝煌,千僧樓閣重霓起,一杵清鐘萬墨鳴,置身其中,真令人有如入佛國之感。

回答時間:2006-08-02 16:34:08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