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唯一的“風箏博物館”座落在: :

(一)濰坊國際風箏節
濰坊市被各國推崇為“世界風箏之都”,國際風箏聯合會的總部就設在濰坊風箏博物館。濰坊也是中國的風箏之鄉,製作歷史悠久,屬中國三大風箏派系之一,與京、津風箏齊名鼎立,享譽中外。濰坊風箏題材多樣,具有濃郁的鄉土風味和民間生活氣息。每年4月20日至25日舉行,每年都有來自30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團參賽。節慶的活動內容包括:舉辦開幕式,放飛儀式,國際風箏比賽,國內風箏大獎賽,評選風箏十絕,參觀風箏博物館,觀看楊家埠民間藝術表演,參觀民俗旅遊村,與農民同吃、同住、同娛樂等。

(二) 天津風箏的製作技術歷史悠久,工藝精湛,清代的楊柳青年畫《十美圖放風箏》即可證實有串燈、盤鷹、唐僧取經、蝴蝶等十種風箏。

對天津風箏製作技術做出重大貢獻的,是已故風箏藝人魏元泰。他從事風箏製作70餘年,先後研製了平拍類、圓形立體類和軟翅風箏,還創造了折翅風箏。在著色上富於民族特色,並吸收了古建築彩繪上使用的退暈法以及冷暖對比色調,使之更加適合高空放飛的特點。他的作品在1914年巴拿馬世界博覽會獲得了金牌,為天津風箏贏得了榮譽。

以“風箏魏”為代表的天津風箏,造型逼真,色彩典雅,做工精細。箏面大多用絲綢,輕而結實,骨架選用質地細密、節長、彈性大的毛竹,用料十分考究,造型美觀,彩繪精美,放飛晴空令人賞心悅目,又可放於室內以供觀賞,是民間工藝的珍品。

(三) 風箏又稱“紙鳶”、“紙鴟”、“鷂子”,最初可能用於傳遞消息,唐代以後轉向娛樂。晚唐高駢《風箏詩》:“夜靜弦聲響碧空,宮商信任往來風。依稀以曲才堪聽,又被風吹別調中。”據說宋徽宗主持編撰過《宣和風箏譜》。元代劇作家關漢卿《緋衣夢》,便是以一個少年書生“買一個風箏兒放著耍子”為引端,可知當時放風箏已很普通。明清是風穩發展的鼎盛時期,春日放風箏成為民俗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傳曹雪芹寫成《南鷂北鳶考工志》 。現在,風箏的功能已擴展到體育競賽、裝飾藝術等方面。

北 京 風 箏

相傳已有三百多年歷史。清《帝京歲時記勝》記載了當時傾城男女“各攜紙鳶”,清明掃墓後施放較勝的盛況。近人沈太侔《春明采風志》載:“常行沙燕,一尺以至丈二,折竹結架,作燕飛式,紙糊,繪青藍色,中按提線三根,大者背著風琴或太平鑼鼓,以索繞●,順風放起, 晝系線條,夜系紅燈,兒童仰首追逐,以泄內之積熱,蓋有所取意也。三尺以上 ,花樣各別,哪吒、劉海、哈哈三聖、兩人鬧戲、蜈蚣、鯰魚、蝴蝶、蜻蜓、三陽開泰 、七鵲登枝之類。其最奇者,雕與鷹式,一根提線翔空中,遙睹之,逼真也。”北京風箏基本形式有硬翅 、軟翅、排子、長串和桶形五種。

三大風箏之都 都有著悠久的歷史和不同的特點,這些資料你可以做參考。

濰城白浪河東崖岸
我國第一座大型風箏博物館,建築面積8100平方米,建築造型選取了濰坊龍頭蜈蚣風箏的特點,屋脊是一條完整的組合陶瓷巨龍,屋頂用孔雀蘭琉璃瓦鋪成,似蛟龍遨遊長空伏而又起,設計風格在國內獨樹一幟。收藏、陳列古今中外的風箏珍品及有關風箏的文物資料,介紹了風箏的歷史、分類、創新以及濰坊國際風箏會、風箏界友好往來和濰坊的概況。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