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有那幾座過珠江的大橋?

 廣州現在擁有15座跨江大橋,另外還有三座正在興建(2006-03-31 )

很多年前,我離別長江下游的故鄉省城,經長途跋涉,來到廣州。因為行李的拖累,到位於赤崗的工作單位很不方便,接待的同志便讓我在解放南路的一家旅館裡住幾天,等待進城辦事的卡車把我捎過去。一天晚飯後,我信步走到海珠廣場,忽然被遠處的一座鋼鐵大橋吸引住了。我三步並作兩步跑上橋,只見剛勁有力的鋼鐵桁架像一支支巨大的臂膀在空中環抱,氣勢雄偉,橋上車水馬龍,橋下靜靜地流淌著珠江水,這便是我對珠江和海珠橋的第一印象。後來才知道,它是那時珠江上唯一的跨江大橋,1933年建成後歷經滄桑,抗日戰爭時期,曾遭日本鬼子破壞,1949年在解放軍攻進廣州市區前數小時,又曾被潰退的國民黨軍隊炸毀,後於1950年年底修復。1963年評選羊城八景時,海珠橋是“碧海丹心”的組成部分。

  我當時沒有想到,以後的40多年,我會親眼目睹珠江上建起那麼多的跨江大橋。在上世紀60年代,即海珠橋建成30年前後,廣州人在珠江上又建成了兩座跨江大橋,一座作為西部進出口及溝通河北和芳村的鐵路公路兩用橋———珠江大橋(分東、西二橋),1963年也曾以“雙橋煙雨”被評為羊城八景之一;另一座便是連接河南工業區和河北商業區的人民橋。記得人民橋於1967年的“五一”勞動節建成通車時,我特意騎單車去人民橋走了一回。隨後廣州有10多年沒有建一座橋,只是在1974年為海珠橋擴建了兩邊的慢車道。市民甚感交通不便,期盼著再建幾座橋。

  待到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了珠江兩岸,我又看到了更多的新跨江大橋,這些大橋不僅有建在老城區的前航道上的,而且還有建在流經新城區的前航道和後航道上的,其數量之多、速度之快,順應了民意,適應了廣州東進南拓發展的需要。

  1985年,廣州大橋建成通車。這座平直挺拔的大橋就建在我的家門口,從那時起,我抬起腿就能過珠江,不必再繞道海珠橋了。直到現在,它都是我最喜愛的一座橋,儘管交通高峰期有時會塞車。1988年,建起了後航道上的第一座跨江大橋———洛溪大橋,它與廣州大橋及廣州大道聯手,打開了廣州的第一個南部進出口,方便了與珠三角其他地區的溝通。與此同時,又建成了前航道上第一座斜拉橋———海印大橋,這仿佛是在珠江水面上安置了兩架巨大的豎琴,日日夜夜為市民心中的讚歌作伴奏。

  進入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珠江上從西到東出現了同時興建四座大橋的壯觀場面,既有老城區的江灣大橋、解放大橋和鶴洞大橋,也有在新城區引領華南快速公路跨過珠江的華南大橋。同時,在後航道還建起了番禺大橋,使華南快速公路成了廣州的又一個南部進出口。隨著環城高速公路的建設,近幾年又建成了東圃大橋和丫髻沙大橋,還為廣州國際會展中心建造了配套工程琶洲大橋。沿著珠江數過來,廣州現在擁有15座跨江大橋,另外還有三座正在興建,這在全國大城市中無疑名列前茅,但還沒包括支流上數不清的橋樑呢。

  座座設計新穎的大橋,形成了珠江上一道道亮麗的風景線,使我們的母親河越發美麗。正是這些大橋,大大改善了廣州的交通狀況,為廣州的經濟建設和市民生活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