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有那幾座過珠江的大橋?

 廣州現在擁有15座跨江大橋,另外還有三座正在興建(2006-03-31 )

很多年前,我離別長江下游的故鄉省城,經長途跋涉,來到廣州。因為行李的拖累,到位於赤崗的工作單位很不方便,接待的同志便讓我在解放南路的一家旅館裡住幾天,等待進城辦事的卡車把我捎過去。一天晚飯後,我信步走到海珠廣場,忽然被遠處的一座鋼鐵大橋吸引住了。我三步並作兩步跑上橋,只見剛勁有力的鋼鐵桁架像一支支巨大的臂膀在空中環抱,氣勢雄偉,橋上車水馬龍,橋下靜靜地流淌着珠江水,这便是我对珠江和海珠桥的第一印象。后来才知道,它是那时珠江上唯一的跨江大桥,1933年建成后历经沧桑,抗日战争时期,曾遭日本鬼子破坏,1949年在解放军攻进广州市区前数小时,又曾被溃退的国民党军队炸毁,后于1950年年底修复。1963年评选羊城八景时,海珠桥是“碧海丹心”的组成部分。

  我当时没有想到,以后的40多年,我会亲眼目睹珠江上建起那么多的跨江大桥。在上世纪60年代,即海珠桥建成30年前后,广州人在珠江上又建成了两座跨江大桥,一座作为西部进出口及沟通河北和芳村的铁路公路两用桥———珠江大桥(分东、西二桥),1963年也曾以“双桥烟雨”被评为羊城八景之一;另一座便是连接河南工业区和河北商业区的人民桥。记得人民桥于1967年的“五一”劳动节建成通车时,我特意骑单车去人民桥走了一回。随后广州有10多年没有建一座桥,只是在1974年为海珠桥扩建了两边的慢车道。市民甚感交通不便,期盼着再建几座桥。

  待到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珠江两岸,我又看到了更多的新跨江大桥,这些大桥不仅有建在老城区的前航道上的,而且还有建在流经新城区的前航道和后航道上的,其数量之多、速度之快,顺应了民意,适应了广州东进南拓发展的需要。

  1985年,广州大桥建成通车。这座平直挺拔的大桥就建在我的家门口,从那时起,我抬起腿就能过珠江,不必再绕道海珠桥了。直到现在,它都是我最喜爱的一座桥,尽管交通高峰期有时会塞车。1988年,建起了后航道上的第一座跨江大桥———洛溪大桥,它与广州大桥及广州大道联手,打开了广州的第一个南部进出口,方便了与珠三角其他地区的沟通。与此同时,又建成了前航道上第一座斜拉桥———海印大桥,这仿佛是在珠江水面上安置了两架巨大的竖琴,日日夜夜为市民心中的赞歌作伴奏。

  进入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珠江上从西到东出现了同时兴建四座大桥的壮观场面,既有老城区的江湾大桥、解放大桥和鹤洞大桥,也有在新城区引领华南快速公路跨过珠江的华南大桥。同时,在后航道还建起了番禺大桥,使华南快速公路成了广州的又一个南部进出口。随着环城高速公路的建设,近几年又建成了东圃大桥和丫髻沙大桥,还为广州国际会展中心建造了配套工程琶洲大桥。沿着珠江数过来,广州现在拥有15座跨江大桥,另外还有三座正在兴建,这在全国大城市中无疑名列前茅,但还没包括支流上数不清的桥梁呢。

  座座设计新颖的大桥,形成了珠江上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使我们的母亲河越发美丽。正是这些大桥,大大改善了广州的交通状况,为广州的经济建设和市民生活发挥了巨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