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陽湖為什麼會成為鳥兒的樂園

  “一水雲際飛,數峰湖心出。流長雲洪浮,望及天無際”。中國第一大淡水湖--鄱陽湖煙波浩瀚,萬傾無邊,其壯觀獨特的景色世間罕有。

  “鶴飛千白點,日沒半紅輪”。鄱陽湖中大片如茵的草州和眾多沼澤,更成為白鶴、天鵝等珍禽候鳥們越冬的樂園,使鄱陽湖又平添了一派醉人的動態美。

  鄱陽湖的候鳥,不僅以數量多、越冬棲息時間長聞名,而且以多種世所罕見的珍禽而名震四方。每年從10月下旬開始,大量候鳥不遠千里,從北部遷徙萬里來到鄱陽湖,一時間,廣闊無垠的湖沼之中,銀光閃閃,萬鳥歡鳴。正如人們所呤唱的那樣:“鄱湖鳥,知多少?飛時遮盡雲和日,落時不見湖邊草。 ”

  每年到鄱湖越冬的大型水禽候鳥,多達30多萬隻,種類有148種,其中有白鶴、白顴、朱瀗、天鵝等到10餘種一級重點保護野生珍禽,數量萬餘隻。

  這些鳥大都棲息在人們特意“營造”的候鳥天堂--江西鄱陽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這個位於鄱陽湖西北角的聖地,也是生物多樣性非常豐富的國際重要濕地。保護區總面積22400公頃,棲息著鳥類310種,數量達數十萬隻。它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越冬白鶴群體所在地,種群數量占全球95%以上,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鴻雁越冬集體所在地,數量達3萬隻以上。這裡還棲息著國家一級保護動物10種,二級保護動物48種,有13種鳥類被國際鳥類保護組織列為世界瀕危鳥類。

                        “世界候鳥奇觀”的美譽,鄱陽湖當之無愧。

  在眾多來此越冬的候鳥群中,鄱湖鶴群尤其令人歎為觀止。鶴群中幾乎攬括了鶴的大部分家族成員,有白鶴、白頭鶴、白枕鶴、灰鶴等,總數達4000只以上,每逢冬季,它們在湖天之間翩翩起舞,在沼澤草洲中嫻雅找食,在湖汊灘頭戲波弄影,引得國際旅遊者和專家們,紛紛來此觀賞和科學考察。

  白鶴,又名西伯利亞鶴,亞洲白鶴,是珍禽中的珍禽,屬於世界性稀少鳥類。她是一種大型涉禽,體長達135釐米,通身羽毛潔白,只有翅的前端是黑色,故又稱“黑袖鶴”。它有棕黃色長刀狀的嘴,粉紅色的長腿,是“一夫一妻”,長壽七十多歲,故被中國人神化為“仙鶴”,成了幸福吉祥的象徵。

  讓人驚喜的是,就在鄱陽湖,發現了當代世界上最大的白鶴群,早在1989年發現的白鶴就達2600餘隻,占全世界白鶴總數的百分之九十五,近年白鶴數量還在穩定上升。因此,鄱陽湖被稱為“白鶴世界”,“珍禽王國”。

  世界野生生物基金會主席、英國女王伊麗落白的丈夫菲力浦親王于1986年10月24日慕名專程來鄱陽湖觀賞和考察候鳥,就給予了極高的評價。國際鶴類基金會主席阿其博一行人在大湖池觀測到1350只鶴時,興奮不已,他說:鄱陽湖的鶴林,其價值不亞于中國的長城,真可稱為“第二座萬里長城”。

  就是這“第二座萬里長城”,吸引了丹麥親王、世界野生生物香港基金會的專家、日本的愛鳥者等國外嘉賓。自保護區于1983年建立以來,這裡共接侍了國外觀鳥團幾百批。

  鄱陽湖候鳥天堂,從此蜚聲海內外,亞洲最大的候鳥越冬地,從此造就一番傳奇。


亞洲最大候鳥越冬地的傳奇:候鳥天堂緣何在?

  成千的白鶴為何千里迢迢從繁殖地西伯利亞南習飛臨鄱陽湖越冬?在每年秋末冬初(11月),成千上萬只其它種類的候鳥為什麼也從蒙古、日本、朝鮮以及中國東北、西北等地,千里迢迢地選擇鄱陽湖,並直到第二年的3月才逐漸離去?

  江西鄱陽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劉彬生告訴記者,通過江西和上海的科學家們的攜手合作,在國際科考組織的協助下,經過對鄱陽湖候鳥越冬生態的完整考察,解開了這些人們頗感興趣、且生物學家、生態學家極為關切的難題。

  首先,這裡存在一個非常適合水禽越冬的生態系統。

  浩瀚的鄱陽湖位於江西省的北部,東經115°50′∼116°45′,北緯28°20′∼29°50′,是我國最大的淡水湖。她好像一個東西寬50∼70公里,南北長約170公里的大葫蘆,倒掛在長江南岸。贛江、撫河、信江、鄱江和修水五大河流,分別從西、南、東南三面彙集鄱陽湖,然後北入長江。這些河流每年要夾帶大量泥沙,淤積在入湖的水流平緩處,從而形成許多的灘地;同時也夾帶大量的有機物質和水生生物資源,肥沃了這大片的湖泊沼澤。

  這裡屬亞熱帶濕潤季風區,年平均氣溫17°C,冬季最低-8°C左右,無霜期270天,年平均降雨量約1500毫米。湖區水位存在著明顯的季節性變化。每年的4∼9月是豐水季節,水面約3000平方公里。船駛湖中,就像進入了海洋一樣。隨著水位不斷上漲,長江魚類溯水回游入湖,攝取餌料和產卵繁殖。這裡陽光充足,水溫適宜,水流平緩,水草豐盛,浮游生物繁殖迅速,是魚類和其它水生生物生長的理想環境。所以這裡水產資源極為豐富,有鄱陽湖定居性、半回游性、海河回游性和山溪性等各種天然魚類118種,其中經濟價值較高的有30多種,包括中華鱘、鰣魚、銀魚、鱖魚、鱸魚等名貴魚類。此外,還有龜、鱉、蟹、蜆、螺、蚌以及大量的蝦類資源。這些大大豐富了人們的經濟生活,也為多種水禽準備了品種齊全的食譜。

  十月至第二年三月是枯水季節,也正是候鳥來此越冬的季節。這時水面僅有500平方公里,大部分湖底暴露出來,形成曠如平野的泥灘和草洲。而灘地和土崗又把水面分割成許多大小不一的湖泊。這些季節性湖泊的特點是,大多為淺碟狀,水深僅30∼80釐米,擁有大面積的淺水灘和開闊的湖洲,水草豐厚,湖中又截有豐富的退水魚蝦和軟體動物。所以這裡就成了各種水禽各得其所的樂園。天鵝、鴛鴦、灰雁、綠頭鴨遊弋在湖面上,白鶴、白枕鶴涉足在淺水區,大鴇、黑鸛佇立在湖岸邊,海鷗、白尾鷂翱翔在天空中。它們還可以根據不同的氣溫、風向、水位和食物的多寡,在湖泊之間作短距離的轉移。

  候鳥在這裡度過了生命的一個週期,體重增加了,筋骨強健了,為遷回北方去生兒育女做好了準備;同時也在這裡殲滅了很多病魚、害鼠、害蟲,維護了生態平衡,還留下了各種羽毛和數量驚人的糞便,為這裡來年水草和浮游生物的滋長創造了條件。

  第二,鄱陽湖鳥數所以猛增,是周圍湖泊生態遭到一定程度破壞的結果。

  劉局長為記者翻開地圖,輕指我國長江下游地區:細心一看便知道,長江下游是我國湖泊最集中的地區。從地理、氣候、水質、魚草資源來看,這些湖泊本應該都是鳥類越冬的好地方。所以,這一帶過去都集中了全國最多的候鳥、旅鳥和留鳥。幾年前,據鳥類工作者的調查,江蘇的洪澤湖、高郵湖,安徽的石臼湖、菜子湖,湖南的洞庭湖,當然也包括江西的鄱陽湖,都分佈有鶴類、鸛類及其它珍禽。但由於各地人口的增長和經濟活動的開展,在湖區大搞水利,圍墾擴耕,亂捕濫獵,以及工業廢水和農藥化肥的污染,使得這些鳥類越來越處於四面楚歌之中。

  如素有千湖之稱的江漢平原,據湖北省利用遙感技術及衛星掃描數位影像進行實測,三十年來湖泊(0.5平方公里以上的水面)已由609個減少到309個,少了一半;水面縮小了42%。洞庭湖在1825年有湖面6000平方公里,至1949年減小到4350平方公里,以後萎縮的速度更快,一百五十年間洞庭湖減小了一多半,仍在不斷縮小。有人估計,如果不是現在當地政府重新採取了一系列有效的保護措施,不出四十年,大名鼎鼎的八百里洞庭湖將從地圖上消失。整個湖泊生態系統被摧毀了,還談什麼水禽的棲息越冬問題?

  相比之下,鄱陽湖的面積要大一些,人口密度要小一些,生態環境保持得要好一些,所以正當許多候鳥感到“有家歸未得”的時候,這裡自然成了它們一方避難所。

  第三,鄱陽湖的鳥多,這不能不聯繫到這個地方從自然破壞到自然保護,出現了一個好轉的形勢。劉局長介紹,以前幾乎年年都會偶爾發生一些捕殺候鳥的案件,但近兩年一個冬天內保護區內不僅聽不到槍聲,甚至連自由市場都看不見一隻野禽了。那麼,這個轉變是如何實現的呢?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