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教泰山的旅遊資料?

泰山旅遊景點介紹
後石塢:在泰山的背面,此處危岩峭壁,怪石突立,飾以蒼松翠柏,幽徑小溪,景致尤具別趣,因此被稱為泰山的"奧區",意思是這裡奧妙無窮,著名的景觀有八仙洞、天獨峰、玉女山、九龍崗、黃花洞、天空山等。
這裡又天官、地官、水官,東舍為“彌勒殿”。

萬仙樓:走東路要經過一座萬仙樓,在紅門宮以北0.6公里的地方。舊時稱望仙樓,傳為泰山各神會聚之處。
此樓建造于明萬曆四十八年(西元1620年),原供祀王母,後來祀奉碧霞元君。門洞高4.4米,上層有樓閣三間,黃琉璃瓦覆頂。門洞之上刻“謝恩處”三字,傳說舊時帝王登山,地方官員護駕于此,帝令回府,群臣謝側的石壁上有石刻,特殊之處是取“風”、“月”二字之字心組成,意謂此處風月無邊,風景美不勝收。

旭日東昇:泰山距離東海最近處約230公里,人的視野在大地水準面上只有140暗變成淡黃,又由淡黃變成桔紅。而天空的雲朵,紅紫交輝,瞬息萬變,滿天彩霞與地平線上的茫茫雲海融為一體,猶如巨幅油畫從天而降。
浮光耀金的海面上,日輪欣開了幕,撩開了霞帳,披著五彩霓裳,像一個飄蕩俞則有“晨登日觀峰,海水黃金熔。浴出車輪光,隨天行無蹤”的絕句。

岱廟:廟舊稱東獄廟或泰山行宮。位於泰安市區北,泰山南麓。它是泰山最重疊,氣象萬千。
岱廟創古代許多帝王都在泰山進行封禪活動,秦始皇、秦二始、漢武帝、 章帝、安帝、唐高宗、武則天、唐玄宗、宋真宗、清康熙帝、幹隆帝等十二個帝王進院落,由山門、掖門、儀門、正殿及配殿組成。
岱廟坊:出遙參亭北山門後,迎面有一座高聳的石坊,叫“岱廟坊”。該坊高12米,寬9.8米,進深3米,清康熙十一年建。
坊起三架,此古柏為漢武帝東封時親手所植。今龍幹虯枝,蒼勁蔥郁,雖已膚剝心枯,卻有新枝繼生,古人譽為“漢柏淩寒”,為泰安八大景之一。岱廟碑刻多集於此院,院記憶體碑碣90塊,僅乾隆皇帝登岱傳作就有26塊,詩30首。其中著名的有張衡《四思篇》,曹植《飛龍篇》、米芾《第一山》乾隆的《登岱詩》等,均為書刻佳作。

岱宗坊:從岱廟向北走一裡多路,便到了岱宗坊--泰山的正門。岱宗坊位於岱宗大清末毀。

王母池:自岱宗坊向北不遠,路東有王母池。王母池位於環山路東首,約吟詠,足見建廟歷史之久遠。
王母池臨溪而建,殿廡亭閣,參差座落在三層台基之上,紅牆黑瓦掩映于蒼松翠栩栩如生。四周濃蔭蔽日,為消暑勝地。

紅門宮:因其西北崖上有二塊紅色岩石排列似門而得名。現存建築為明代天故有“紅門燒日”之說。

鬥母宮:過紅門宮前進一程,即到鬥母宮。宮創建無考,明嘉靖年間德王重觀瀑、品茗、賞月佳地。

經石峪:出鬥母宮,沿小路前行,即到著名的經石峪。這裡有一3000平方被人們稱為"泰山三瑰寶"。

壺天閣:系明代建築,原名升天閣,取道家以壺天為仙境之意。這裡西有九峰,造極頂千重尚多福地。”故閣名壺天,恰應了道家之說。

中天門:又名二天門,因其土色赤黃,又名“黃蜆嶺”。它正處泰山半腰還有巨石,狀如虎臥,得名“伏虎石”。

雲步橋:位於中天門北,因山氣雲煙彌漫,人行橋上如在雲中,故稱雲步峰環繞,山勢險峻,飛泉清瀑,人行橋上如遊無際。

五松亭:據《史記》載,秦始皇封泰山時中途被雷雨所毀,因其護駕有功風泉韻,如巨浪拍岸,堪稱奇觀。

十八盤:被稱為天梯,是泰山登山盤路中最險要的一段。全程共79盤,共計以下稱“慢十八”,以上稱“緊十八”,每盤有石階二百蹬,緊慢18緊相連,恍若上青天,故有“升仙”之稱。
十八盤十八。橋與盤道均毀於清乾隆年間。
新盤口北兩山陡立,東為飛龍岩,西為翔鳳嶺,中有一線天,名石壁穀。谷中上有南天門,下有升仙坊,由十八盤相連。南天門恰處於穀口,是梯倒掛。石壁穀兩側有“天門長嘯”、“層崖空穀”、“天門雲梯”、“如登天際”諸刻。

南天門:位於泰山十八盤的盡頭,海拔1460 米,古稱“天門關”。它建在飛龍築是金屬鑄件與土木磚石組成。據說明洪武年間的一次修繕就耗費黃金約五千兩。

碧霞祠:位於岱頂,是泰山女神碧霞元君祠宇,始建于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
其主要的建築有大殿、配殿、山門、御筆亭、鐘鼓樓、神門等。整組建築殿供奉碧霞元君銅像,其銅身鎏金,工藝精湛。東西配殿鐵瓦覆蓋,是一組高山建築中的傑作。

玉皇頂:年代無考,明成化年山時的設壇祭天之處。東亭可望“旭日東昇”,西亭可觀“黃河玉帶”。

日觀峰:玉皇頂東南是“平頂峰”,清代在此建“乾隆亭”,中有碣,上刻“孔子小天下處”。亭與碣前後毀於民國年間和1967年。平頂峰之東是“日觀峰”,這裡是觀日出的最佳位置。
觀峰石刻遍佈,如“俯察萬類”、“目盡長空”等。峰東側有觀日長廊,全長30余米。亭廊相接,似仙閣矗立,鮮豔奪目。峰北有巨石長長橫出,斜刺青天,俗稱探海石。登石可朝觀日出,暮賞彩雲。此石今已成為泰山的重要標誌。

捨身崖:泰山日鳳峰南,因舊時常有人于此為父母求福投崖捨身而得名。易名為“捨身崖。”
崖頂有巨石,高約三米,叫“瞻魯台”,也稱“幡杆石”,傳說孔子曾登此瞻望魯國之都。崖西為“仙人橋”,兩崖對峙,下臨深壑,中有三石銜接抵撐而天然成橋。明代蕭協中曾題詩“三石兩崖斷若連,空蒙似結翠微煙。猿探雁過應回步,始信危橋只渡仙。”

丈人峰:玉皇頂西北為“丈人峰”,因石峰狀如老人傴僂而名。峰周圍有數塊俊秀小石,故又有“老翁弄孫”之稱。這裡是去後石塢的必經之路,立著一塊3米多高的巨石,石形方中帶圓,下小上大,上刻“丈人峰”3個大字。還刻有“天下第一山”、“中天獨立”、“東柱第一靈區”等大字和一些詩文。

孔子登臨處:位於一天門北,為四柱三門式跨道石坊。古藤掩映,典雅端莊,額題“孔子登臨處”五大字。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始建。柱聯曰:“素王獨步傳千古,聖主遙臨慶萬年”。坊兩側分立兩碑,東為明嘉靖間濟南府同治翟濤題“登高必自”碑;西為巡撫山東監察禦史李複初題“第一山”碑。

玉泉寺:位於泰山奧區深幽的山谷中,又名穀山寺,俗稱佛爺寺。由北魏僧意創建,金代善甯重建,元代普謹增建,後屢有興廢。是泰山著名禪院之一,興旺時達500僧眾。
玉泉寺現存碑碣10塊。正殿祀釋迦牟尼,側立十八羅漢,栩栩如生。殿宇坐落在層層高臺之上,與群峰相輝映。明朝蕭協中曾為玉泉寺賦詩雲“明堂當日尊王居,水色山光麗有餘。一自殿庭頹圮後,賦詩總屬野人書。”

三陽觀:位於淩漢峰山腰,投書澗西北。明朝東平道士王三陽攜徒來此“伐木剃草,鑿石為窟以居”,後“稍稍營葺廬居”名三陽庵。王三陽羽化後,徒承其師志,大興締造,達到鼎盛。其派系為全真教果老祖師雲陽派。三陽觀依山而建,為三進院落。前院由山門、影牆、配房組成。中院有混元閣和配房。後院有正殿三間,馮玉祥先生曾在此築讀書。

白龍池:是個充滿神秘色彩的地方,相傳是東海龍王之子白龍的住處,古代皇帝都曾到此祈求風調雨順,過去民間祈雨大都在此地設祭。池位於岱橋北,山澗聚水撲克百丈崖懸流下擲,似玉龍直瀉入池。池北有巨石,若圭、若舟、上刻“玄圭石”。南朝梁沈約撰《宋書.符瑞》“玄圭,水泉流通,四海匯同則出。”石之東雙崖如削,石峽中穿,北為三元石,上刻“白龍池”、“龍潭”等大字。

靈岩寺:傳為秦始皇元年始創,歷代都有擴充,唐朝德宗時宰相李吉甫將其與天臺國清寺、江陵玉泉寺、南京棲霞寺並稱為“域內四絕”。今有山門、大雄寶殿、千佛殿、禦書閣、辟支塔、墓塔林等名勝古跡。寺內有著名的40尊彩色泥塑。梁啟超稱其為“海內第一名塑”。

岱頂:十八盤的盡頭是南天門,自南天門至玉皇頂之間的一片山頭為“岱頂”。一步進入了南天門,不僅有“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感覺,而且如跨天宮,右遊天街、望天闕、渡仙橋、逛瓊閣、不定期可欣賞旭日東昇、晚霞夕照、黃河玉帶、雲海玉盤等奇觀。泰山日出是是岱頂奇觀之一,也是泰山的重要標誌,隨著旭日發出的第一縷曙光撕破黎明前的黑暗,從而使東方天幕由漆黑而逐漸轉為魚肚白、紅色直至耀眼的金黃,噴射出萬道霞光,岱頂觀日歷來為遊人所嚮往,也使許多文人墨客為之高歌。

扇子崖:位於泰山西溪西側。這裡奇峰突兀,高聳峻峭,形如扇面,故名。扇子崖自東往西看是擎天一柱,由南往北看則如屏似扇,很是壯美。崖上有明人題刻的摩崖石刻“仙人掌”。崖西有鐵梯,攀援可登崖巔。由此西行,四面環山,勢如屏障。北眺龍角山、九女寨歷歷在目,西望傲徠峰盡收眼底,向東俯視,龍潭水庫宛如鑲嵌在西溪的一顆璀璨的明珠,閃閃發光。清人孫寶僮有詩雲:“劍峰怒刺天,積鐵拔千仞;俯臨鬼穀幽,旁倚丈人峻”,的確寫出了扇子崖的風韻。扇子崖廟始建於明末清初,民國年間重修。它位於傲徠峰於扇子崖交接的山口處,此處山勢險峻,廟依岩而建,奇峭險絕。正殿為原始天尊殿,正中供原始天尊;東側為黃天化、土行孫、無極、韓毒龍、殷洪、洪錦、方相、哼將、韋禮;西為黃天祥、黃天祿、蘇全忠、薛惡虎、殷蛟、黃天爵、方弼、哈將、韋陀等18陪神。正殿西側為一過廳,再西有地母宮、呂祖祠、和太陽廟。廟後是聖賢洞。

黑龍潭:在泰山西溪百丈崖上,有瀑布飛流直下,聲若雷鳴,狀如掛著的千尺銀練。傳說此潭與東海相通,有龍自由來去,故名“黑龍潭”。“龍潭飛瀑”是泰山名勝之一,觀瀑吟詠,引人生出無限遐思。 清人有詩雲:“真源流不竭,飛下最高峰。俯注潭千尺,深藏或有龍”。旁有“西溪石亭”一座,門兩側有對聯一幅“龍躍九霄,雲騰致雨,潭深千尺,水不揚波”。

普照寺:始創於元朝,取佛光普照之意,是六朝古?。它位於淩漢峰前,峰巒環抱,一澗低流,蒼松翠柏掩映,依山而建,是一組完整的佛教寺院古建築群。寺院以大雄寶殿、摩松樓為中軸,形成三進式院落。兩側配以殿廡、禪房和花園等。西北牆上嵌碣8磚,東北牆下立明、清時重修碑。馮玉祥先生隱居泰山時,以泰山習俗和民生疾苦為題材,寫了很多白話詩,自稱“丘八詩”,由趙望雲配以漫畫,刻製成碣,立於院中。後盡毀,現已重刻。後院為菊林院,有松一株,冠大如棚,嫋嫋婷婷,清代光緒年間何煥章遊山至此,題“一品大夫”。後院正房與摩松樓相接,額題“菊林舊隱”曾為康熙初年元玉僧居所。現辟為紀念館。其楹聯為:
松曰好青 竹曰好綠
天吾一磚 地吾一瓦

馮玉祥墓:位於環山路西首,西溪穀東側,1952年修建。墓園為壁式花崗岩建築,建有四段石階,共66級,傍山臨水,莊嚴雄偉,蒼松縈繞,翠柏環抱。墓壁正中鑲嵌著馮玉祥銅鑄頭像,額鐫郭沫若題書的“馮玉祥先生之墓”七個貼金大字,其下為馮先生自題詩《我》:平民生,平民活…… ;

去旅行社要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