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的名勝古跡有哪些?

晉 祠、龍山石窟、羅貫中故里、天龍山風景名勝區、開化寺連理塔、童子寺燃燈塔、卦 山、崛圍山風景區、多福寺、大佛寺、竇大夫祠

>>晉 祠
位於境內晉祠鎮懸甕山麓,晉水源頭,背山靠水,坐西向東,山青水秀,風景優美,古木參天,殿宇宏偉,文物古跡與自然風光融為一體,相得益彰,是我國著名的名勝古跡遊覽勝地。
晉祠,相年為紀念西周時期晉國開國諸侯、周武王次子叔虞而建。曾名唐叔虞祠、晉王祠,俗稱晉祠。在北魏時期晉祠已有一定的規模。齊天保年間(550一559),又“大起樓觀,穿築池塘”,晉伺規模更盛於前;天統五年(569)改名為大崇皇寺。隋開皇年間(581—600)建舍利生生塔。唐初複名晉詞;貞觀二十年(646)太宗李世民親書《晉祠之銘並序》碑。宋熙寧年間(1068—1077)至金代,稱惠遠祠。明洪武四年(1371)複稱晉祠。
在建築群中,聖母殿、獻殿、魚沼飛梁譽為三大國寶;難老泉、宋代侍女像、周柏稱晉祠“三絕”;《晉祠之銘並序》碑銘、華嚴經右幢、《柏月山房記》磚刻稱三大銘刻;月令樹文《重建晉祠碑亭記》、傅山書《晉源之柏第一章》、曹溶詩《晉祠紀遊十二首》為文;書、詩三絕。晉祠不僅是名勝古跡之所在,也是中外聞名的遊覽勝地,人雲:“不去晉祠,枉到太原。”

>>龍山石窟
位於太原市區西南20公里的龍山之巔,是我國少有的道教石窟。開鑿于元代初年,由全真教道士宋德芳(道號披雲子)主持興建。龍山道教石窟共有八個洞窟:虛皇龕、三清龕、臥如龕、玄真龕、三大法師龕、七真龕及兩座辯道龕。石雕風格樸實、凝練、莊重,衣飾簡潔素靜、褶皺分明,與佛教石窟雕像風格迥異。部分龕內頂板雕有蓮花、龍鳳圖案。有的龕內兩側、前壁留有元代題記,是研究道教發展史和道教石窟的珍貴資料。龍山石窟在全國的道教石窟中是規模最大的一處。

>>羅貫中故里
貫中的故鄉,湖光山色。香岩寺、狐突廟、嚴香寺石窟和寶梵寺等勝跡,猶如一顆顆明珠,閃耀著唐、宋、金、元、明、清不同時期的建築藝術風格。設施完備的清泉湖度假村、三國演義城,又給遊人帶來清新、舒適的現代生活享受。
羅貫中的家鄉,在城關的大北村。從這裡北行到東馬峪村北的香岩山上,有一座全省僅存的石結構金代建築---香岩寺。寺在岩坡上,金明昌元年建,清乾隆十七年重修,現存東、中、西三座石砌佛殿。中、西殿為金代原作,頂部均用石條抹角逐層疊澀成藻井,不用梁架,所以又稱無梁殿。香岩寺四周一定有明、清兩代所建三清殿、五連洞、五龍洞、七星廟、關公廟、臥雲亭、會館等,依山伸展,錯落有致。這裡便是清源入景之一"西冷香岩"之地。如今,山上古?梵宇成群,山下葡萄園、果園成片,使人留戀忘返。

>>天龍山風景名勝區
天龍山,原名方山,屬呂梁山脈分支,海拔1700米,位於太原市西南36公里,距晉祠景區14公里。有專用公路相連。天龍山屏峰黛立,松柏成蔭,溪泉鳴澗,氣候涼爽。早在東魏時高歡建了避暑宮,北齊高洋建了天龍寺,並都開鑿了石窟。山因寺而得名,寺因窟而著稱,從此,天龍山聲名大振。
天龍山景區包括晉祠鎮的武坡、南坪、窯頭三個自然村和柳子溝源頭的南山、北山(即天龍山)。山中多砂葉岩,呈現出奇特的地質地貌;山上多山泉,有豐富的泉源;山內多林木,森林覆蓋率達7O%;山間多鳥獸,屬國家一、二類保護動物有二十多種。景區風光秀麗,山不高而挺拔,清幽涼爽;樹不大而茂密,萬木崢嶸。古有“天龍八景”,是著名的旅遊勝地。現今,它是晉祠——天龍山風景名勝區的組成部分,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天龍山國家森林公園的主體。
天龍寺周圍密佈景點:東面有關帝廟、七松坪、鳳凰松、觀音塔;西面有北漢劉氏陵園、雙塔墳、普同塔、唐代善導大師墓塔;南面有柳子溝源頭溝灘地水景、刻石、千佛洞;北面登石級經“龍池靈澤”的白龍廟到“高歡暑宮”的避暑亭,在亭內可遠眺“崇山環翠”、“鼎峰獨峙”和“柳蹠旗石”三大景觀。沿著“石洞棧道”可觀賞著名的天龍山石窟群。
天龍山有東、西兩峰,東峰叫“仙岩山”,西峰稱“大佛山”,雙峰對峙,風采獨具。在兩峰南坡的山腰間,開鑿25個石窟,即東峰12個窟,西峰13個窟,除第11窟面東外,都是坐北向南。石窟排列有序,形制各異,大小不一。計有造像 500餘尊,浮雕、藻井、畫像1144尊(幅)。它以精煉、細膩而又富有感情的特殊藝術而聞名於世,在中國十大石窟中據說排名為第六位,可惜後來被盜,至今仍有 150餘件作品流落海外。
綜觀天龍山風景名勝區,它是以石窟為代表的人文景觀聞名遐邇、稱譽中外的。它是以技巧的成熟、飽滿、洗練和表現感情的細緻,接近勞動者的生活氣息,以濃厚的民族性和地方性為其特色,以“小而精”著稱,體現了天龍山雕塑藝術不同於其他石窟藝術的獨特風格,因而被譽為“天龍山式樣”,是我國古代石窟雕塑藝術的一顆燦爛的明珠。

>>開化寺連理塔
在山西太原市西南17公里蒙山腳下。寺建于北齊天保二年(西元551年),依山崖雕造佛像,規模宏偉,與龍山童子寺齊名。隋仁壽元年(601年),建高大佛閣,改稱淨名寺。唐高祖和高宗都曾到比瞻禮,複改名開化。北宋淳化元年(990年)又建釋伽、如來二磚塔。現存宋代磚塔及磚券佛殿和幾尊鐵佛。兩座磚塔均為方形,基座相聯,故稱連理塔。束腰座之上為方形塔身,正面為半圓形門拱,火焰形券面,隱刻卷草和花瓣。塔簷疊澀而成,塔頂?部雕造精巧,亭台式樣,雕欄額、普柏枋和斗拱,極頂為八角形塔簷和寶珠。外形俊美,雕造秀麗,既有唐代古樸遺風,又有宋代精細刻法,是唐到宋有一種過渡形式。

>>童子寺燃燈塔
在山西太原市西南20公里龍山上。寺為北齊天保七年(西元556年)僧宏禮禪師創建,相傳有二童子藏于比山隱修,見山石儼似世尊,遂鐫佛像,因名童子寺。北齊文宣帝高洋曾登寺俯瞰並州(今太原)城景。金天輔元年(1117年)寺毀於兵火,明嘉靖元年(1522年) 重建。寺前有燃燈石塔,高4.12米,平面六角形,下部束腰基座約及全高之半,塔身中空,內置燈室,三面開門,頂部排煙。塔身比例適度,造型秀美。雖歷經1400多年風雨,依然如故,是我國已知最古的燃燈石塔。

>>卦 山
是融自然風光和千年古?為一體的三晉著名旅遊景點。它以山形卦象、古柏參天、寺宇巍峨、華嚴道場而早在唐代就聞名遐邇。宋代著名書畫家米芾將它躋身於三山五嶽的行列,稱譽為“第一山”。
清代,曾有人將“黃山之松、卦山之柏、雲棲之竹”列為華夏樹木奇觀。卦山古柏紮根於懸崖絕壁,鑽岩抱石,姿態各異,著名的有龍抓柏、牛頭柏、連理柏、文武柏等,惟妙惟肖、情趣盎然。
天甯寺創建于唐貞觀元年(627年),是卦山諸多寺廟中創建最早、規模最大的佛教寺院。相傳中國佛教華嚴宗初祖法順(亦稱杜順)(557-640)曾在此山講經說法而建寺,又因為有太原節度使李說夫婦的捐助擴建而成為唐代華嚴宗巨?。明清時代,又增建了聖母廟、卦山書院、朱公祠等,殿堂樓閣,鱗次櫛比,成為規模宏偉的古建築群。

>>崛圍山風景區

位於市區西北24公里處。山勢陡峻,松柏遍野,春日山花競放,秋來紅葉滿山。“崛圍紅葉”是太原著名風景之一。山頂建有多福寺和七級舍利塔,寺內藏有寺觀壁畫和傅墨蹟。崛圍山風景區距市區較近,氣候宜人,是遊人觀光、消遣的去處。該景區各景點各具特色,進出道路便利,景區附近小灘、名吃具有山西特點和風味,極有吸引力。

>>多福寺
在山西大原市西北24公里崛圍山之巔。寺在山頂小峪之中,緩緩清流,過寺前蜿蜒而下,潺潺作響,極富古?風趣。寺始建于唐貞元年(西元786年),初名崛圍教寺,後改今名。唐人李克用、李存勖(後唐莊宗)父子曾到此禮佛焚香,寺況空前。宋末毀於兵火,明洪武年間重建,後又多次重修。現存山門、鐘樓。大雄寶殿、文殊閣、藏經樓、東西垛殿 等以及殿內塑像、壁畫,均為明代遺物。唯寺前山巔磚塔,仍是宋代原構。

>>大佛寺
又名淨因寺。在山西太原市西北20公里土堂村。坐北向南,東臨汾水,古柏參天,雜樹交蔭。碑文記載,漢時土山崩壞,裂陷成洞,洞內土丘高及十丈,形似佛像,傳為山崩佛現,乃佛教淨土之因緣,故在 此建寺。據考證,寺始建于北齊,金泰和五年(1205年)重建,明代又多次重修。現存除垂帶下端兩軀石獅為金代雕刻外,餘皆明清遺物。寺分前後兩進,前院有天土殿和東配殿,中部有卡牆和垂花門相隔,後院有大雄寶殿、羅漢殿和地藏殿。各殿塑像清代曾予裝繪,已失明塑風格。淨因寺和土堂大佛共居地?,實則自明以後已自成格局。寺旁古柏,長勢奇異,“土堂怪柏”亦為太原一景。

>>竇大夫祠
在山西太原市西北20公里蘭村,汾河峽谷左側。山殿宇壁立,清流潺潺,祠內古柏蒼翠,殿宇巍峨。晉國大夫竇抽,字鳴犢,封地太原,曾開渠興利,後人在此立祠祀奉。祠在烈石山下,故又名烈石神祠。宋元豐八年六月,祠為汾水所淹,隧北移重建。歷代都留有碑紀。現存山門、獻亭、大殿等都元至正三年(1343年)重建,局部還保留宋金時期風格。就中獻亭甚大,後簷柱,用大殿明間廊柱代替,結構簡練而嚴謹,為金、元建築中所罕見。祠旁清泉自烈石山蒼崖下湧出,清澈見底,遊魚可數,因水溫較低,人稱“寒泉”。與蒼柏古祠相輝映,饒有雅趣。“烈石寒泉”為太原名勝之一。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