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壇是什麼時候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

天壇位於北京天安門的東南。始建于明成祖永樂十八年(西元1420年),原名“天地壇”,是明清兩代皇帝祭祀天地之神的地方,明嘉靖九年(西元1530年)在北京北郊另建祭祀地神的地壇,此處就專為祭祀上天和祈求豐收的場所,並改名為“天壇”。
  天壇的建築設計十分考究,“圜丘”、“祈穀”兩壇同建在一個園子內。圜丘壇在南部,是天神的地方。祈穀壇在北部,是祈求豐收的地方。依照古人的思想觀念,認為天地的結構是“天圓地方”,因此天壇圍牆平面南部為方形,象徵地象,北部為圓形,象徵天象,此牆俗稱天地牆。天壇的主體建築均集中在南北向的中軸線上,“圜丘”、“祈穀”兩壇也在這條中軸線上,各個單體建築之間用牆相隔,並由一座長360米,寬30米的石橋相連。
  天壇的主體建築是祈年殿,每年皇帝都在這裡舉行祭天儀式,祈禱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祈年殿呈圓形,直徑32米,高38米,是三重簷亭式圓殿,寶頂鎏金,碧藍琉璃瓦蓋頂;殿內九龍藻井極其精緻,富麗堂皇,光彩奪目。大殿結構十分獨特,不用大樑和長檁,簷頂以柱和枋桷承重,中央的四根立柱高19.2米,代表一年中的四季,週邊兩排各有12根柱子,分別代表十二月和十二時辰。大殿建于高6米的三層漢白玉石臺上,使大殿產生出高聳雲端的巍峨氣勢。
  齋宮在西天門內,是皇帝祭天前沐浴齋戒的地方。齋宮週邊有兩重“禦溝”,四周以回廊163間環繞。正殿月臺上有齋戒銅人亭和時辰牌位亭。銅人手持齋戒牌,傳說是仿照唐代名臣魏征的形象鑄造的。東北角的鐘樓內高懸著明成祖永樂帝在位時製造的一口太和鐘,皇帝祭天時,從齋宮起駕,開始鳴鐘,到皇帝登上圜丘壇,鐘聲即止。祭祀典禮結束時鐘聲再起,宏亮的鐘聲為祭祖典禮大壯聲威。
  天壇共占地270萬平方米,規模宏偉,富麗堂皇,是中國現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築群。它以嚴謹的規劃佈局,奇特的建築結構,瑰麗的建築裝飾著稱於世,不僅在中國建築史上佔有重要位置,也是世界建築藝術的珍貴遺產。

  天壇(英文名稱: Temple of Heaven)于1994年根據文化遺產遴選標準C(I)(II)(III) 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編號: 200-021)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天壇建於西元15世紀上半葉,座落在皇家園林當中,四周古松環抱,是保存完好的壇廟建築群,無論在整體佈局還是單一建築上,都反映出天地之間的關係,而這一關係在中國古代宇宙觀中佔據著核心位置。同時,這些建築還體現出帝王將相在這一關係中所起的獨特作用。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