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由何特產

【口子酒】
  蜚聲大江南北,聲冠長城內外,不僅釀造日久,而且酒文化更加源遠流長,遠在春秋魯桓公15年(西元697年),宋襄公多次獻血盟會諸侯,飲的就是當地酒。

  相傳魏晉時期,濉溪釀酒業已具一定規模。“竹林七賢”之首的嵇康,與“七賢”之中的劉伶,都生於酒鄉,酷愛飲酒,常喝得酩酊大醉而後快。《晉書》載:他們常乘鹿車,攜一壺酒,使人荷 而隨之,謂曰“死便埋我……”劉伶在《酒德頌》中寫道:“捧罌承糟,銜杯啜醪,奮鬢箕距,枕曲籍糟,無憂無慮,其樂陶陶”,嵇康在《秋胡行》篇中留下了“俞酒盈樽,莫與交歡”的詩句。 迄今的此地酒店,仍書有“嵇康問道誰處好,劉伶答曰此處高”做對聯。

  人稱“鬥酒學士”的王績(西元585年-644年)因性喜酒,辭官隱居武裡山東麓(今濉溪蔡裡)以酒詩自娛,好種黍,釀酒與采草藥配酒。後來在釀酒上有著很深的造詣,並著文《酒譜》。在《采藥》詩中留有“家封松葉酒,器貯參花蜜”的詩句。 唐朝詩人白居易,常攜“符離五子”游車登山,或泛舟濉水,詩酒盤桓,與濉溪山水結下了不解之緣,曾把此地喻為他的第二故鄉,留下了“濉水清憐紅鯉肥,相扶醉踏落花歸”的佳句。相傳詩人攜友第一次乘坐馬車前來濉溪,剛至濉河東便聞到撲鼻酒香,隨即出口吟道:“初入酒城車即住,香滿長街馬不前”,爾後下馬暢飲並揮豪留下了“聞香下馬,知味停車”的條幅。 明朝萬曆年間,濉溪日漸繁榮,這時酒作坊已有十余家,詩人戴國士曾遊濉溪,痛飲口子酒,留下"橘來疑楚澤,沽酒讀離騷"的美妙詩句。

  相山隱士任柔節曾以“隔壁千家醉、開壇十裡香”來讚美口子酒。一些文人墨客,達官巨賈,常會於此,登名山,瞰碧水,宴樂於佳釀美酒之中,留下“名馳冀北三千里,味占江南第一家”、“能添壯志英雄膽,善助詩人錦繡長”等,詩以酒作,酒以詩傳,相輔相承,相映生輝。

  到了清朝順治年間,濉溪於每年正月十五和十月初一舉行“鄉飲酒禮”,赴會多為地方官員,鄉里縉紳和各酒作坊主,他們首先到各作坊道賀,然後分別品嘗作坊主們帶來的美酒,直率評議,鑒別優劣。“鄉飲酒禮”一年兩度,形成鄉規,這可能是最早的評酒方法了,為了“府離今昔酒,閑閣不須還”的讚美詩句。

  乾隆下江南,曾路過徐州,御筆親題:“惠我南黎”四字,交與兩江巡撫高晉立碑刻於相山顯通寺,後又轉交宿州牧張開士辦理,事成後,他們曾在相山廟樓上飲酒賞雪,耳聞目睹酒鄉聲勢與飲酒習俗後,揮筆留下“雪霽岡巒人倚玉,歲逢蕭鼓戶飛觥”的詩句(現存相山)。

  從嘉慶到光緒年間,此時的口子酒聲譽大振,名聞遐邇,濉溪釀酒業的發展帶動了商業、建築業、農業的發展,形成了七十二家作坊競爭的局面。解放後的第一任縣委書記田勁松,瞭解當時盛景,曾寫下了“七十二泉通大海,濉溪美酒仙窟來”的佳句。

  縱覽古今,口子酒淵源深遠,酒文化更加燦爛輝煌,勿庸置疑,口子酒是我國酒林中的一枝奇葩,她猶如一顆璀璨明珠,鑲嵌在淮北大地!

【臨渙包瓜】
  久負盛名的臨渙醬培包瓜,系傳統名菜,有百餘年歷史。臨渙包瓜在清光緒初年、由南京人潘孝武父子來臨渙集開設“園昌齋”醬園店製成的一種醬菜。它以香、脆、嫩以及醬味濃郁等獨特風味而聞名。清末有詩人題詩贊日:“瓜風送香氣,蜂蝶亂飛雲,食之包瓜後,忘卻故鄉人。”

  臨渙包瓜系選用優良的包瓜(原名女兒瓜)精製而成。包瓜春季播種,6月底7月初采搞活,篩選1至1.5市斤豐滿滑潤、老嫩適中的鮮瓜,隨採摘隨加工,不過夜,以保持瓜的鮮度和脆嫩。製作時將鮮瓜切蓋去瓤,人缸初醃,日曬夜露30餘天后複醬(一層瓜一層甜醬),培40天后製作成琥珀色的瓜殼待用。然後將加工好的醬杏仁、醬花生仁、醬黃瓜、醬品蘭、醬苔、醬生薑、醬培瓜、鹹豆角、石花菜、陳皮等10餘種優質醬菜配料切碎調配,裝人醬培成熟的瓜殼內,蓋上瓜蓋其成品色澤光亮,脆嫩清香,人口清爽,鹹甜適度,醬味濃郁,南北皆宜。

【臨渙棒棒茶】
   臨渙當地不產茶,但安徽卻盛產茶葉。在臨渙南面不足兩百里的地方,就有著一個叫做六安的地方,茶葉生產遠近聞名。臨渙就是借著六安當地一種叫做紅茶棒的茶葉,打造出了自己的品牌茶“棒棒茶”。據說常飲這種茶,除有春生津、夏消暑、秋提神、冬生暖的奇特功效外,還能解酒,多飲不撐腹,還可暫解饑渴。臨渙鎮的人口,現在還不足兩千人,可這裡數得上名字的古茶館就有10多家,相傳,這還因為臨渙古鎮有好泉水的緣故。古鎮南面有一口泉,叫做回龍泉,相傳這口泉水清冽甘甜,現今的茶樓也就大多分佈在它的附近。


【黃裡石榴】
   黃裡石榴是久負盛名的特產,產於相城西北黃裡村,多栽植在海拔50米至150米的山坡上。明朝嘉靖年間,大夫吳夢春所著《隨年》一書,記載黃裡石榴“顏色鮮羌氣味芬芳,粒大籽軟,汁甘而濃”。民國年間,遠銷南京、上海等地。黃裡石榴品種繁多,有瑪瑤籽、軟籽、青皮糙、滿園香、笨石榴等。其中品質最好的有一種是軟籽石榴,又叫冰糖石榴,果圓形,皮極薄,單果重150克,最大300克,粒數350至400個,呈冰糖色,粒大汁多,籽實綿軟,味極甜。



【黃裡笆斗杏】
黃裡杏品種有水白杏、面杏、關公臉等,其中最好的當屬笆斗杏,因其形狀似笆斗而得名。此品種系由技師丁仰齋于民國初年嫁接培育而成。其特點是個頭大,產量高,果皮光滑,色紅黃,肉質厚,酸甜適口。


【土型西瓜】
   產於濉溪縣土型,聞名淮海地區,風銷淮北。徐州、蚌埠等地。該瓜品質優良,皮薄肉厚,脆嫩多汁。清香爽口,甘甜文“蜜。熟透之瓜,刀劃其皮,自動裂開,瓜瓤突起,不可複合。品種有青核杉1紋、手中條、大毛秧、季子灰等。主要品種是青核桃紋,屬中熟種,果型較大,為橢圓形;皮青綠色,有細網紋,厚約1釐米;瓤紅、質沙、籽黑。單瓜重約20斤,大的30餘斤,畝產4000斤左右,最高達7000斤,每年栽培面積約300畝。


【大莊葡萄】
   段園鎮地處黃淮大平原,屬典型的暖溫帶半濕潤氣候,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地勢平坦,自然條件優越,特別適宜林果種植。境內的大莊葡萄栽植已有300餘年的歷史,素有“大莊葡萄碭山梨”之說,為保護其品牌,已對大莊葡萄進行了註冊登記,每年一度的“大莊葡萄採摘月”活動更使大莊葡萄名聲大噪。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