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梁式橋型的精品傑作洛陽橋位於何地?

洛陽橋:我國現存最早的跨海梁式大石橋,位於泉州東郊的洛陽江上,是世界橋樑筏形基礎的開端,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洛陽橋,原名“萬安橋”。宋代泉州太守蔡襄主持建橋工程。從北宋皇佑四年(西元1053年)至嘉佑四年(西元1059年),前後曆七年之久,耗銀一千四百萬兩,建成了這座跨江接海的大石橋。據史料記載,初建時橋長三百六十丈,寬一丈五尺,武士造像分立兩旁。造橋工程規模巨大。結構工藝技術高超,名震四海。

  建橋九百餘年以來,先後修復十七次。大修有宋紹興八年(西元1138年),颶風、橋壞。郡守趙思誠修復;明宣德間(西元1426年-1435年)橋址下沉,潮至,橋樑俱沒。知府馮楨命郡人李俊育(即李五)僧正淳,增高三尺;萬曆三十二年(西元1604年),地大震,橋樑倒塌,基址低陷,知府姜志禮修復;清雍正八年(西元1730年)秋,橋崩,知縣王之琦修復;民國二十一年(西元1932年)蔡延鍇軍長改建為鋼筋混凝土公路橋,橋面增高2米。抗日戰爭時期受到嚴重破壞;1993年3月-1996年10月,國家撥出600多萬元專款,實施洛陽橋保護修復工程。現橋長731.29米、寬4.5米、高7.3米,有44座船形橋墩、645個扶欄、104只石獅、1座石亭、7座石塔。

  橋之中亭附近歷代碑刻林立,有“萬古安瀾”等宋代摩岩石刻;橋北有昭惠廟、真身庵遺址;橋南有蔡襄祠,著名的蔡襄《萬安橋記》宋碑,即立於祠內,被譽為書法、記文、雕刻“三絕”。

  洛陽橋的建造,是對世界橋樑科學的一大貢獻。由於當時洛陽江潮 狂水急,“水闊五裡”、“深不可址”,橋基屢被摧毀。造橋工匠創造了一種直到近代才被人們認識的新型橋基——筏形基礎,就是沿著橋的中軸線拋置大量石塊,形成一條連結江底的矮石堤,然後在上面建造船形墩。 同時採用“激浪漲舟,浮運架梁”的妙法,把一條條重達數噸的大石板架在橋面上。他們又在橋下養殖大量牡蠣,把橋基涵和橋墩石膠合凝結成牢固的整體。這就是造橋史上最別出心裁的“種蠣固基法”,也是世界上第一個把生物學運用於橋樑工程的創舉。洛陽橋的建成,不僅使洛陽江天塹變成通途,對泉州海外交通事業的發展也起著重大的作用。

福建泉州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