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鏡王蛇為什麼得名?

眼鏡王蛇(Ophiophagus hannah) 俗稱過山峰、大眼鏡蛇等形態特徵具前溝牙的毒蛇。外形一般與眼鏡蛇相似,區別是眼鏡王蛇?體形較大,常長達3∼4 m,最大長度紀錄幾達6 m,是世界上毒蛇中最大的一種。?頭背除典型的9枚大鱗外,頂鱗之後尚有一對大的枕鱗;?頸部擴展時,擴展部位較窄而長,且無眼鏡蛇的特有斑紋;頸部膨扁時有白色的倒寫 V 字形斑,體背有窄白色帶斑紋 40-50 個,激怒時其前身1/2 豎起,性兇猛,會主動攻擊人畜。?背鱗中段15行,尾下鱗部分成單。背面暗褐色或黑色,具橫斑;腹面黃白色。頸部腹面橙黃色。幼蛇黑色,具34∼45個黃白色環玟。 分佈浙江、江南、福建、廣東、海南、廣西、四川、貴州、雲南和西藏。生活于平原至海拔 1000 米的山區。中毒症狀局部疼痛,四肢放射狀燒灼似劇痛,10天后局部壞死。腫脹達於軀幹持續約 18天。全身水泡,皮膚及皮下組織壞死通常是咬後第 5天出現。創傷要幾個月才痊癒。生活習性棲息於沿海低地到海拔1 800 m的山區,多見於森林邊緣近水處。白晝活動。主要捕食蛇,偶爾吃蜥蜴等。卵生,7∼8月產卵20∼40枚于枯葉築成的窩內,卵徑65.5 mm×33.2 mm。親蛇有護卵習性。 估計數量估計國內野外已極少。PS:原貢獻者原文如下:最令人恐怖的莫過於其受驚發怒時的樣子,其身體前部會高高立起,頸部變得寬扁,暴露出其特有的眼鏡樣斑紋,同時,口中吞吐著又細又長、前端分叉的舌頭。眼鏡王蛇同樣具有上述眼鏡蛇的大多數特點,只是體形更大更長,頸部擴展時較窄而長,且無眼鏡蛇的特有斑紋。但它性情更兇猛,反應也極其敏捷,頭頸轉動靈活,排毒量大,可以說是世界上最危險的蛇類。眼鏡王蛇多棲息於沿海低地到海拔1,800米的山區,多見於森林邊緣近水處,晝行夜伏,在我國主要分佈於華南和西南地區。它的主要食物就是與之相近的同類——其他蛇類,所以在眼鏡王蛇的領地,很難見到其他種類的蛇,它們要麼逃之夭夭,要麼成為眼鏡王蛇的腹中之物。

眼鏡蛇的得名,原於它發怒是拉開頸部皮褶,扁扁的腦袋後面有兩個黑圈,有點像一副眼鏡,只不過這副眼鏡戴在了後腦勺。 在亞洲、非洲的熱帶和亞熱帶叢林裡,總計有25種不同的眼鏡蛇,其中有10種會朝攻擊物件的眼睛噴射毒液,很容易就能讓敵人處於黑暗混淆的不利境地。但是在沒有受到威脅的時候,眼鏡蛇都是靜悄悄的,行動低調。它們一般捕食蜥蜴、青蛙、老鼠和其它蛇類。 眼鏡王蛇是眼鏡蛇的一個種類,是蛇中之王。成年的眼鏡王蛇有五六米長,是世界上個頭最大的毒蛇,它體內所含的毒液足可以殺死20個人或一頭大象。眼鏡王蛇的自然棲息地是在叢林深處,捕殺小動物和其他蛇類,但他們偶爾也回做客農家,捕食無辜的雞鴨。 社類的最大特點就是沒有腳,卻又生活在陸地,而且,還是全能冠軍:攀爬,游泳,穿越……無所不能。儘管沒有腳,但他們的敏捷程度勝過許多有腳的動物。蛇身一溜而過,他們的波浪身形一直不便,就連上樹時,也保持波浪身形。它們靠腹部的鱗片抓住地面的主要支撐點,結合肌肉的強力伸縮,獲得急速向前的衝力。 眼鏡蛇的雙眼不能轉,不能眨,它們看到的世界一片灰暗,獵物的影像也模糊不清,但一有異動它們就能立即察覺。他們的主要資訊接收器不是眼睛,而是舌尖和頸部皮褶。眼鏡蛇的舌尖是一種導向器,空氣中或地面上的化學物質迅速融化成雙叉舌尖上的液體,液體又迅速導入它特殊的味覺器官,在極短的時間內它就可以偵察到外界潛在的獵物或威脅。而頸部皮膚,出了炫耀武力,跟使用的功能就是紅外探測,一旦附近有溫血動物出現,他的紅外探測儀就能立即尋找到熱源。 眼鏡蛇在平時,外貌跟其他的蛇樣,頸部並不突出。只有在受到威脅或要進攻獵物時,才集中頸部皮褶的肌肉,向外拉開長骨,延展比附形同傘狀,就是民間常說的鍋鏟頭或烙鐵頭。 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懼怕眼鏡蛇的威猛霸道。在印度、斯里蘭卡等南亞國家,常有人家跟眼鏡蛇和平共處,以笛聲、動作刺激眼鏡蛇,令它發怒,拉伸頸部皮褶,以此來招徠過往遊客。其實,他們這是在博命演出,因為蛇是不能被馴服的動物,跟獅子老虎都不一樣,弄蛇人敢於百般戲弄,是瞭解它一般不會攻擊人,而且他們對蛇的刺激也很與分寸。不過,一不小心也會被咬死,因為眼鏡蛇畢竟不是等閒之輩,它有它的王者尊嚴。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