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介紹有關雲南的風情

雲南的地理位置

雲南省地處中國西南邊陲,北回歸線橫貫本省南部。

雲南東部與貴州省、廣西壯族自治區相鄰,北部與四川省相連,西北隅緊倚西藏自治區,西部同緬甸接壤,南部與:老撾、越南毗連。從整個位置看,雲南北依廣袤的亞洲大陸,南臨遼闊的印度洋及太平洋。雲南省與鄰國的邊界線總長為4060公里,其中中緬段為1997公里,中老段為710公里,中越段為1353公里。
雲南省氣候特點

雲南地處低緯高原,由於大氣環流的影響,冬季受乾燥的大陸季風控制,夏季盛行濕潤的海洋季風,屬低緯山原季風氣候。

全省氣候類型豐富多樣,有北熱帶、南亞熱帶、中亞熱帶、北亞熱帶、南溫帶、中溫帶、高原氣候區共七個氣候類型。雲南氣候兼具低緯氣候,季風氣候,山原氣候的特點。

其主要表現為:

一是氣候的區域差異和垂直變化十分明顯;
二是年溫差小、日溫差大
三是降水充沛,幹濕分明,分佈不均。
在我國,每個省的名稱,都有獨特的歷史地理淵源。雲南之名雖然出現得早,始於西漢,是全國省名中最早的一個, 但其最初為縣名,後為郡名, 唐代中央王朝封南詔王為“雲南王”,“雲南”一詞才成為較大地域的名稱,元代正式設立了雲南行省後,正式成為省級行政區名稱。
漢武帝元封二年(西元前109年),漢朝在今祥云云南驛設雲南縣,屬益州郡。縣名來歷有二:一因山得名,即縣西北百數裡有終日與雲氣相連的雲山,縣在其南,故名雲南;二因祥瑞徵兆得名。傳說漢武帝夢見吉祥彩雲現于白岩(今彌渡紅岩),縣在其南,故名雲南。
蜀漢建興三年(225年),諸葛亮三路進軍南征,“殺高定,降孟獲,會師滇池”,改益州郡為建寧郡,繼而置祥雲郡,治所在雲南縣(今祥云云南驛),以今祥雲一帶為中心,轄青嶺(今大姚)、弄棟(今姚安)、邪龍(今巍山)、葉榆(今大理)、遂久(今麗江)、姑複(今永勝)。西晉時又合併了永甯(今寧蒗)和雲平(今賓川)兩縣。在300年裡,雲南縣一直是滇西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937年,南詔亡,段思平建大理國後設雲南瞼、品甸瞼。元至元十一年(1274年)設雲南行省,改雲南瞼為雲南州,屬大理路。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降雲南州為雲南縣,在今祥雲米甸一帶設土司世職12關長官司, 隸大理府。1914年, 因雲南縣名與雲南省名相重,借“彩雲南現,人以為祥”之意,改雲南縣名為“祥雲”。
雖然從“雲南”改稱“祥雲”已有80年,民間仍稱祥雲為“小雲南”,以有別于作為雲南省的“大雲南”。 歷史學家有充分理由稱今天的祥雲一帶為 “古雲南”。這不僅因為從西元前109年到1914年,這片土地以雲南稱謂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而且,1964年在祥雲大波那出土的世界聞名的木槨銅棺說明,早在戰國時代,這裡的人們就過著定居生活、使用銅器且冶煉和鑄造技藝已達到相當高超的水準了。1976年至1980年,又在距縣城23公里的禾甸先後出土了銅鉞、矛、?尊、鋤、雞形杖頭等距今2100多年的西漢早期遺物200餘件,為研究雲南古代史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1961年,考古工作者還從距祥雲縣城3公里的清華古洞內發掘出了新石器時期古人類使用的石刀、石斧。這更說明早在7000多年之前,這裡就有了 原始的農業和畜牧業, 我們的祖先就在這裡以磨光的石器作為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了。
雲南迄今發現的新石器文化遺址, 除在滇池周圍的昆明、晉甯、安寧、 祿豐等地較為集中外,範圍更廣地集中在祥雲、彌渡、賓川、大姚、大理、洱源、劍川、永勝、寧蒗等歷史上雲南縣境內或相鄰地區(史家與“滇池地區”相對應,稱其為“洱海地區”)。這說明,歷史上的雲南縣和雲南郡在雲南歷史上舉足輕重。
從前109年漢武帝設雲南縣到1382年明太祖降雲南州為雲南縣的1491年間,歷史學家稱為“古雲南”和民間說的“小雲南”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一直在距今祥雲城15公里的雲南驛。今祥雲城舊稱雲南城。《蠻書》記載:“今雲南城乃品甸,即品澹;亦曰澹瞼,亦曰波州、亦曰波大驛,皆一地也。”937年,大理國主段思平雖設品甸瞼,但與其同“級”並存的雲南瞼仍以今雲南驛為中心。
縱觀祥云云南驛的發展歷史,我們可以發現這樣一個有趣的現象:在其2000多年的歷史中,其政治經濟地位是越來越下降,但它的名稱卻越來越受重視,包容性越來越廣,最終發展成為省級行政區的名稱。這一發展過程和演變現象,在整個中國所有省級行政區中,可以說是絕無僅有的。
雲南因地處低緯度、高海拔區,受緯度位置和垂直高差雙重影響,氣候類型多樣,南方是熱帶季風區形成的河谷盆地,東部是被形容成"萬紫千紅永不凋"的冬暖夏涼氣候。雲南還是中國少數民族成分最多的省份,除了漢族以外還聚居著有彝、白、壯、傣、納西、藏、瑤族等其他25個民族,占了全省總人口的近三分之一。正是由於其獨特的地理風貌,特殊的氣候狀況,多彩的民族風情,奇特的風俗習慣,產生了許多不同於其他地方的奇異現象,隨著遠來的遊人、匆匆的過客們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留下短暫的足跡並離開之後,他們所耳聞目睹的那些奇聞異趣也逐漸流傳開來,並每每被冠以怪"字,也因而流傳下"雲南十八怪"、"雲南二十八怪"、"雲南八十一怪"等說法。

雲南第一怪:

雞蛋用草串著賣:老鄉們為了便於買主攜帶所購買的雞蛋,又不被碰壞,便以竹蔑或麥草貼著蛋殼編,每個都隔開,十個為一串,可以掛在牆上,想吃的時候便吃幾個拿幾個。

雲南第二怪:

摘下斗笠當鍋蓋:雲南竹林較多,因此許多用具都以竹子為原料,而鍋蓋就形似於內地的斗笠,只是頂略小一點,便於抓拿,而且用此做鍋蓋,透氣保溫,做出來的飯更加清香。

雲南第三怪:

三隻蚊子一盤菜:雲南的許多地區,天氣較為炎熱,終年蚊蠅不絕,特別是野地與牲畜圈裡的蚊子個頭都比較大大,故誇張說3個蚊子一盤菜。

雲南第四怪:

火筒能當水煙袋:當地人抽煙所用的煙袋很像內地的吹火筒,只不過吹火筒是往外吹,而它是往裡吸,煙氣經過水過濾,可以減低焦油的濃度,味道更加清涼香醇。

雲南第五怪:

糌粑被叫做餌塊:雲南產大稻米,特香糯,把大米蒸熟舂打後,揉製成長條形的半成品,可炒吃、煮吃、蒸著吃,顏色白如雪,象內地做的白米粑,當地稱餌塊。

雲南第六怪:

背著娃娃談戀愛:少數民族期盼人丁,盛婚後數日媳婦便回門了,等有了娃娃再回婆家與丈夫相聚,開始真正的談戀愛。

雲南第七怪:

四季服裝同穿戴:雲南地區氣候多變,夏天不熱冬天不寒,白天和晚上的溫差較大,可以說是冷熱瞬變,在街上四季服飾隨處可見,長的、短的、厚的、薄的,顏色豔麗,絢麗多彩。

雲南第八怪:

螞蚱能做下酒菜:雲南許多地區的人都有吃蟲的愛好,變害蟲為佳餚,化昆蟲為美味,所以螞蚱、蝗蟲等,都因為油煎之後,焦脆鮮香,而成為了美味的下酒菜。

雲南第九怪:

姑娘被叫做老太:雲南有些地區口音娘娘不分,喊姑娘其實就是指姑與娘,而把姑姑與娘娘喊為老太,所以你問姑娘他說老太,喊老太也就是內地人所稱的小姨。

雲南第十怪:

和尚可以談戀愛:雲南與幾個信奉佛教的國家接壤,而佛教國家的男子上寺廟當和尚就像內地上學讀書或服兵役一樣,到時還可以還俗結婚生子,受其影響,邊民也穿和尚服談戀愛。

雲南第十一怪:

老太太爬山比猴快:雲南多高山深谷,當地的婦女們從小到老都勤勞無比,爬山越嶺、種地砍柴都習以為常,因此練就了一身矯健的身板與腳勁,七八十歲的老人登山往往如履平地。

雲南第十二怪:

新鞋後面補一塊:少數民族婦女在繡花鞋後面,用布巧做鞋曳,上面繡花精心點綴。既美觀又有擋灰擋泥的實用價值。

雲南第十三怪:

汽車還比火車快:由於有許多的高山峽谷,所以雲南境內的鐵路坡度很大、彎道較多,使得火車的速度特慢,形成了火車沒有汽車快的獨特景觀。

雲南第十四怪:

腳趾常年都在外:雲南到處崇山峻嶺,行路較不方便,爬山跑路多了會有較多的腳汗,於是就做成淺幫鞋,露出腳趾,能夠感到更加涼爽。

雲南第十五怪:

娃娃全由男人帶:雲南的婦女們歷來勤勞,所以很多外面的活都由她們來幹,而男子們相對來說卻比較清閒,大多都呆在家裡帶孩子。

雲南第十六怪:

花生蠶豆數著賣:舊時滇省民風多純善,喜歡以物易物,恥言商品交易,故花生蠶豆等物品都數堆賣,人心就是秤一杆。

雲南第十七怪:

這邊下雨那邊曬:這句話是用來形容雲南特殊的地理位置與十裡不同天的多變氣候的。相差十裡便會有不同的天氣景象,而同一座山的兩面也是一面豔陽天,一面雨傾蓬。

雲南第十八怪:

四個竹鼠一麻袋:山區竹林很多,有繁茂的竹筍。食竹筍的鼠多肥碩,形壯與家鼠有很大差相異。用這樣的山珍待客真是賽過雞鵝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