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介紹一下嵩山少林寺

少林寺位於河南省嵩山西麓。嵩山在登封縣境內,屬伏牛山脈,東西綿亙近百公里,為我國五嶽之一。有72峰,峰峰有名。東為太室山,有太白、望都、玉女等36峰;西為少室山,有望洛、羅漢、缽盂等36峰,主峰為峻極峰,海拔1492米,像橫臥中原的巨人。嵩山先後建有72座寺院。這裡有中國最古老的北魏嵩嶽寺塔,最早的禪宗寺院少林寺,規模宏大的塔林,最著名的元代觀星台,最有史料價值的漢三闕(太室、少室、啟母闕),規模宏偉的中嶽廟,古樸雅致的嵩陽書院,蒼翠清幽的大法王寺等。

少林寺面對少室山,背依五乳峰。據史書記載:少林寺的第一位住持是一個叫跋陀的小乘教和尚,北魏孝文帝元宏太和二十年(496),他從古印度跋涉來到中國,得到虔信佛教的孝文帝的崇拜。因跋陀喜歡隱居幽靜之處,孝文帝就讓人在少室山下密林深處為他建了一座寺院,取名少林寺。跋陀在寺內收弟子百人,並翻譯了隨身帶來的經典。跋陀圓寂後因無傳燈接宗的規矩,其弟子也分散各地傳道。數十年後,少林寺成為大乘教的基地。南朝末年,菩提達摩經過三年海上飄泊來到中國宣傳大乘佛教。他先在廣州光孝寺講道傳教,後被梁武帝接到南京相見。梁武帝以為自己建寺、寫經、度僧造像甚多,積有不少功德,而達摩卻說“無功德”,所作皆是“有為之事”,不是實在的功德。二人話不投機,達摩便以五葉芒葦作舟渡江,入魏,來到嵩山少林寺,創立了禪宗。他所傳的禪宗不重玄理,而主張坐禪“壁觀”,以面壁沉思,屏息眾念來領悟禪理,這種簡便易行的修養方法自然易於推廣,使得後來禪宗成為中國佛教的主流派別,達摩則被中國禪門定為初祖。唐代宗賜諡“圓覺禪師”。由於達摩所傳的大乘教對當時流行於中國廣大地區的舊禪法是一種革新,因此鬥爭激烈。達摩去世後,他的弟子們形成了以慧能為首的南宗和以禪秀為首的北宗。南北宗在教義上無多大區別,但在修行上北宗宣導“漸悟”,而南宗宣導“頓悟”,主張“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經過十幾年的爭執,至唐德宗時,南宗終於取代了北宗的勢力。此後少林寺一直成為南宗一派的傳法道場。後南宗內部又分為曹洞、臨濟、雲門、法眼和溈仰五宗,其中以曹、臨二宗影響最大。元初後,少林寺明確以曹洞宗為正宗,一直延續至今。

  少林寺曾一次被廢,二次被焚。被廢發生在北周武帝時,當時國內信佛人數占居民一半,生產受到影響,損害了皇室利益。於是建德三年(574)周武帝下令禁佛、道二教。少林寺被廢棄,僧眾紛紛遣散回鄉。七世紀初,少林和尚們因在李世民征戰中助戰有功,受到唐王大力支持,又重建少林寺。至宋時,寺已聚僧二千多人,樓臺殿閣五千餘間,占地36公頃,藏經近萬卷,號稱“天下第一名?”。清雍正年間(1723—1735)皇帝怕武僧造反,放火圍攻寺院,將少林寺置於火海中。乾隆以後又加以重修。1928年,軍閥石友三縱火又將名?付之一炬,這次大火損失嚴重,火勢延續五個晝夜,七進院落只剩下二、三間,無數經典、法器等貴重文物化為焦土。解放後又多次整修,逐漸恢復往昔模樣。現寺共七進,總面積約三萬多平方米,規模宏大,並有常住院、初祖庵、二祖庵、三祖庵、塔林、甘露台、祠堂及南園等附屬建築。

  山門為一殿,面闊三間,雕脊彩瓦,吻獸生動,系清雍正十三年(1735)所建。門上“少林寺”橫匾原懸于天王殿,兵火後移此,為清聖祖玄燁親書。殿內有彌勒佛坐像和韋馱護法神像各一尊。山門後甬道兩旁立有唐、宋、元、明、清各代碑銘三十餘座,為少林寺有名的“碑林”。其中有王知敬寫的大唐天臺禦制詩書碑,元代日僧邵元撰文的息庵禪師碑,明代的釋迦雙跡靈相圖,扶桑園沙門德始書寫的淳拙和尚碑以及書法家米芾“第一山”刻石,明代董其昌書寫的天言道公碑,清乾隆的禦書碑,吳道子的觀音畫像碑等。其中以北宋蘇軾的《觀音贊碑》和元代趙孟?的《裕公碑》為最佳。

  二進院為天王殿。該殿與四進的藏經閣和三進的大雄寶殿均被毀,現已重修好,內有四大天王像。三進大雄寶殿于1986年重建。殿內柱基均為雕刻高1米多的石獅。藏經閣遺址前後,除鐘樓遺址上放重5.5噸的金代大鐵鐘外,神座上放明代弘治元年(1488)鑄的1.75米高的地藏王鐵像和石碑等文物,東配殿為緊那羅王殿和東客堂,西配殿是六祖堂和西客堂。

  方丈院在第五進院落,這是兵火後山門內倖存的第一所建築。中為方丈室,是歷代住持和尚居住的地方。乾隆十五年(1750)高宗弘曆曾留宿於此,因此一度易名“龍庭”。站在方丈室門口南望少室山主峰,山坡上橫臥一塊巨石,約10多平方米,每當夏季雨過天晴,陽光直射石上放射出奇異光彩,遙望如白雪一片,晶瑩奪目,故稱“少室晴雪”,為中嶽八景之一。

  出方丈室拾級而上,高臺上有一座琉璃佛殿,稱“達摩殿”,又叫“立雪亭”,相傳為禪宗二祖慧可立雪斷臂處。慧可,少為儒生,博覽群書,通達老莊易學,後出家,精研三藏內典。在40歲左右遇達摩於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