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一下江蘇的廢黃河

廢黃河,就是廢棄了的黃河。這裡是特指位於現在淮河流域北部,自河南省蘭考北朝東南方向,過民權縣北,安徽省碭山縣北,江蘇省徐州市北,經宿遷市南,淮安市北,再折向東北方向,過漣水縣南,濱海縣北,由大淤尖村入黃海(有一個廢黃河口)的一條黃河故道。在地圖上,這條故道絕大部分是乾涸的,用虛線畫出,只在淮安市以東是當今的中山河,還有水流。乾涸的地段豈止無水,它生生地把好端端的完整的一個淮河流域分割成淮河與沂沭泗兩個水系,廢黃河已經成了一道高出地面幾米事實上的分水嶺啦。

  天下只有一条黄河。那么,黄河是什么时候从这里流过的呢?

  想当初,淮河是一条河槽宽深、出路畅通、独流入海的河流,沂河流入泗河,泗河流入淮河,淮河在涟水县云梯关(原属涟水县,现属响水县)入海,海潮一直可以上溯到盱眙县。可惜它的大邻居黄河脾气不好,“善淤、善决、善徙”,不断给它惹麻烦,几度上演了鸠占鹊巢的悲剧。1128年(南宋建炎二年),东京(今开封市)的守将杜充人为扒开黄河大堤抵御金兵,使黄河改道由泗水入淮河、济水分流入海。1194年(金明昌十一年),黄河主流夺淮。从此,直到1855年(清咸丰五年)的661年间,黄河由泗水、汴河、濉水、颍水、涡河入淮河。唐代诗人白居易《长相思》曾感叹: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如今浑浊的黄泥汤代替了汴水、泗水的清水,给淮河带来无尽的苦难,此愁非彼愁,此愁大如天!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繁华昌盛景况,也从此不再。1855年六月,黄河在北岸兰阳(属今兰考县)铜瓦厢决口改道,夺大清河河道,由利津县入渤海,于是形成今天的黄河下游河道。

  100多年过去了,废黄河只留下一个空名,和漫漫的一堆黄沙,却淤高了河床,搅乱了淮河原有的水系,使下游河水无出路,整个流域灾害频繁。如今依稀为人称道的是一个“废黄河零点高程系”(最新出版的《中国水利百科全书》中,为它设有条目)。这是原中国江淮水利局采用废黄河口1912年11月11日下午5时的最低潮位为“零点”起算的高程控制系统,可惜它的原点实物早已湮没无存。

  历史确实无情,山河并不依旧。明朝的故宫,清朝的故宫,甚至帝王悬吊自尽(景山)、葬身之地(明陵、清陵、秦始皇陵、黄帝陵等)都有人凭吊、瞻仰,争先恐后,趋之若骛,络绎不绝,而母亲河的故道,却难得这般恩宠,乏人问津,要不是地图上标示出来,连它的存在恐怕都可能有人怀疑了。黄沙赛不过皇帝,这理是没法说的。



滚动至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