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是一座佛,佛是一座山”是對哪一座著名石刻佛像的描述?

“山是一座佛,佛是一座山”是對哪一座著名石刻佛像的描述?

樂山大佛地處四川省樂山市東,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匯合的淩雲山上,“佛是一座山,山是一尊佛”,大佛通高71米,頭高14.7米,髮髻有1021個,耳長6.72米,鼻長5.33米,眼長3.3米,肩寬24米,手的中指長8.3米,腳背寬9米,長11米,可圍坐百人以上,比起曾號稱世界最大的阿富漢帕米昂大佛(高53米)還要高出18米,它是迄今世界上最大的一座石刻佛像。
青衣江、大渡河於淩雲山下彙集為岷江,相傳當年水災頻繁,為害甚烈。唐玄宗開元初(西元713年〕淩雲寺僧釋海通為減殺水勢,造福民眾而發起募集人力物力修鑿大佛,至貞元十九年(西元803年〕竣工,前後歷時90年,耗資數以億貫,距今已有1200多年。大佛背靠淩雲山,腳踏三江(岷江、大渡河、青衣江),氣勢雄偉。大佛取彌勒造象,體態端莊,比例勻稱,設計巧妙,排水設施隱而不見,它歷經千年風霜,至今仍然安坐在滔滔江水之畔,靜觀人間的滄海桑田。它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是世界歷史文化的寶貴遺產。
據唐代韋皋《嘉州淩雲大佛像記》和明代彭汝實《重修淩雲寺記》等書記載,佛像開鑿于唐玄宗開元初年(713年),完成于唐德宗貞元十九年(803年),歷時達90年。一千多年來,樂山大佛閱盡多少人間春色,經歷多少朝代更迭,依舊肅穆慈祥,心旌不搖。
樂山大佛開鑿的發起人是海通和尚。海通是貴州人,離鄉別家,來到樂山淩雲山下當和尚。淩雲山下乃三江彙聚之處,每當汛期,山洪暴發,洪水便似脫韁的野馬,橫衝直撞,常常毀壞農田,傾覆舟楫。
為了制服江水,海通和尚立志開鑿一尊大佛來鎮住水妖。首先便是資金問題。海通和尚為了籌集資金,四處化齋,積少成多,經過數年努力,終於解決了這個問題。開鑿之日,萬眾矚目,喜形於色,但地方官吏卻趁機刁難,聲稱要收取建造和保護費,否則不讓開工。海通和尚十分氣憤,斬釘截鐵地說:“你們可以拿走我的眼珠,但不能拿走佛財!”地方官吏面帶嘲弄的神色說:“你要真給我們眼珠,我們就不要你的佛財!”海通和尚馬上拿出尖刀,自剜其目,用盤接住,捧到官吏面前。地方官吏大吃一驚,嚇得趕緊逃離現場。海通和尚忍住劇痛,一揮手,大佛立刻開鑿。海通和尚死後,他的徒弟領著工匠繼續修造,經過90年的努力,樂山大佛終於聳立在岷江、大渡河、青衣江匯流之處。
樂山大佛頭與山齊,足踏大江,雙手撫膝,通高70余米,頭高約15米,頭項上可置圓桌。耳長7米,眼長3.3米,耳朵中間可站兩條大漢。肩寬28米,可做籃球場。它的腳背上還可圍坐百餘人,是一尊真正的巨人。
前幾年,有遊客發現樂山大佛背後的山像睡佛,樂山大佛正好建在睡佛的心胸之處,寓意更加深刻。


四川樂山大佛
是指龍門石窟中大佛.
樂山大佛
四川樂山大佛
四川樂山大佛。
四川樂山大佛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