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是什麼雲以南嗎?

西元前122年(元狩元年),張騫出使西域回到長安,據大夏(今阿富汗)有從身毒(今印度)運來、蜀地出產的柞布和筇杖斷定,其間必有道路可行,即後來的蜀身毒道。漢武帝隨即遣使到西南夷(今雲南及鄰近地區)四處尋求道路。其中的一批使臣王然于、柏始昌、呂越人等到達滇池地區居留一年多的時間,在“滇”部落的首領嘗羌的幫助下尋找西去的道路,後在今祥雲縣西境九鼎山和紅崖坡一帶(雲南驛以西約三十公里)受到“昆明”等部落的阻撓,望昆明池(今洱海)和彩雲而返。是為“彩雲南現”的典故。
對“西南夷”地區的深入瞭解,加強了漢武帝大舉開發“西南夷”、打通蜀身毒道的決心。西元前120年(元狩三年),漢武帝以夢中“彩雲南現”、預示開拓“西南夷”的天降祥瑞,作為最高國務會議的決策,並在長安城西南開鑿“昆明池”,“以習水戰”,準備出兵“西南夷”地區。這就是後來孫髯翁撰昆明大觀樓長聯中“漢習樓船” 的典故,也是歷代都城包括北京城“昆明池”的來歷。西元前109年(元封二年)漢武帝徵發巴蜀地區的士卒,先征服滇池東北面的勞浸、靡莫等部落,大兵臨滇,滇王降伏。漢廷以滇王故地為中心,設置益州郡(郡治滇池縣,今昆明市晉寧縣),轄包括雲南縣在內的24縣,均在今雲南境內。郡縣制度的推行,推動了雲南各族的社會發展,帶來了內地一些先進的生產技術、文化和生產關係。雲南一詞開始了兩千多年作為地理名詞和行政區劃名稱的歷史。雲南驛也因雲南縣故地成為最早叫雲南的地方,是為“雲南之源”,當地人稱“小雲南”。 除雲南縣外,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沿襲雲南郡的設置西元225年(建興三年),吳蜀恢復聯盟,蜀魏也相安無事,諸葛亮在南中諸郡叛亂將近三年之後,下決心親征南中。這就是家喻戶曉的諸葛亮“七擒孟獲”、安定南中的故事。南中叛亂的迅速平定進一步鞏固了蜀國的立國基礎,諸葛亮把南中五郡調整為七郡,其中從建甯郡(原益州郡)中劃出弄棟(今姚安),從永昌郡劃出葉榆(今大理)、邪龍(今巍山)、雲南(今祥雲)三縣,從越西郡中劃出遂久(今麗江)、姑複(今永勝)和青蛉(今大姚)三縣,合七縣設立新郡—雲南郡(郡治雲南縣,今雲南驛),以南中大姓呂凱為雲南郡太守。是為雲南一詞繼雲南縣之後作為更高一級行政區劃的名稱。西元271年(泰始七年),晉王朝把南中四郡(建甯、雲南、永昌和興古)從益州(成都)分劃出來,設立寧州。西元279年,晉滅吳統一全國後,甯州成為全國19個州之一,也使雲南地區單獨成為中央直轄的一個大行政區。唐代雲南地區為地方政權南詔國控制,同唐王朝時戰時和,同吐蕃也是時和時戰,都對全國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保持唐詔聯盟,共拒吐蕃,是當時的長期國策。唐詔天寶戰爭,是天寶盛世結束和唐王朝衰落的標誌。雲南驛北控成都,東制昆明,為咽喉要地,南詔國先後在這裡設置了雲南節度使、城、賧、州等軍政機構。宋代雲南地區為地方政權大理國控制,沿襲前代在雲南驛的軍政設置。宋王朝為了抵禦北方的遼、金、西夏和蒙古,在西南地區開展茶馬互市,設立榷場,以內地的茶葉、布匹等物資換取戰馬,滇西地區能負重、用於運輸的雲南小種馬尤其受到歡迎。茶馬古道貿易和運輸的興起造就了雲南驛此後一千多年的商業繁榮。 西元794年(貞元十年)袁滋代表唐王朝冊封南詔王異牟尋,記錄了到達雲南城時的盛況。茶馬古道的起源于唐代,宋代達到鼎盛,以宋代交易量最大的兩種大宗商品——西藏輸入的茶葉,內地輸入的馬匹而得名。後世泛指滇川藏之間或者中國西南和東南亞、南亞之間的馬幫運輸路線。雲南省是雲南行中書省或雲南行省的簡稱,始於元代。1253年(宋寶佑元年、元憲宗三年),忽必烈帥大軍抵金沙江,“乘革囊及筏以渡”,破大理城(是為元跨革囊的典故)。次年,破押赤城(今昆明)擒大理國王段興智。1256年(元憲宗六年),大理國王段興智獻給蒙哥大理地圖,並為蒙古在雲南的統治和繼續平定大理各部出謀劃策。蒙哥大喜,命段氏為大理總管(終元之世,段氏世襲大理總管,傳11世。這也是金庸武俠小說段王爺故事的來歷)。元庭遂平定雲南,後在大理國行政區劃的基礎上,建立19個萬戶府,下設千戶、百戶,實行蒙古貴族的軍事統治,為後來建立雲南行省奠定了基礎。1273年(至元十年),忽必烈為了改變雲南長期得不到穩定的局面,在親信大臣中挑選了回回人賽典赤詹思丁主持雲南行政,要他以“謹厚”的方針,把雲南的局勢穩定下來。1274年(至元十一年),賽典赤來到雲南著手建立行省,並任雲南行省平章政事,以信且日為大理總管。1276年(至元十三年),賽典赤把軍事統治時期的萬戶、千戶和百戶,改為路、府、州、縣,正式建立雲南行中書省,並把行政中心從大理遷到中慶(今昆明)。1279年(至元十六年)賽典赤詹思丁死于任上,次年忽必烈調其子納速剌丁為雲南行中書省右丞。 1284年納速剌丁升任平章政事後,進一步集中行省軍政權力,完善行政、軍事和司法,同時“開雲南驛路”,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