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簡稱湘的來歷

湖南素有“湘”之稱,“湘”之說有三種:
一說,因湘水發源于廣西桂林的興安縣,有靈渠與漓水連接,稱之“漓湘”;湘水東北流至永州北蘋口在瀟水匯合,稱“瀟湘”;再東北流經衡陽北,又與蒸水匯合,稱“蒸湘”。因而合稱“三湘”。由於桂林的人文地理、語言風俗與永州相同,古代屬零陵郡,習慣上被歸入三湘範疇。
一說,是瀟湘、資湘、沅湘的合稱。因漓水南流入珠江,不屬湘江水系;蒸水則太短小,所以去掉漓、蒸二名。而湘水北流至湘陰北之臨資口匯入資水,叫資湘;北流至岳陽縣西中洲,匯入沅江主洪道稱沅湘。資水、沅水為湖南四大水系,流經地域占全省的2/3,故用“三湘”泛指湖南全境。

也有以湘鄉、湘潭、湘陰為三湘者,原因是在清代同(治)光(緒)年間,三縣曾有曾國藩、左宗棠等為首的眾多湘軍名將名宦。但這些近代人物的歷史並不可與湖南歷史同俾,更何況也不能代表湖南的全境之概念。
儘管“三湘”之說不盡相通相同,但都是以湖南為主而言。但湖南又為什麼簡稱“湘”,其意義又何在?專家告訴我們,“湘”並不是由“三湘”而來。
據宋代柳開《湘漓二水說》:“二水本一水也,……蓋者人以二水相離故名之曰相、曰離,後人又加水雲。”這就是說,湘水和漓水因同一發源的水,南北分流,就被命名相、離,後在相、離兩字旁加上水,就成為今天的湘、漓。湘江流域是湖南省影響最廣泛、人煙最稠密、開發最早的地區,因而湘成為湖南省的代稱,湖南省由此也簡稱“湘”。
然而,經過許多的歷史、地理專家的實地考察發現證實,湘、漓二水並非同源。湘水發源於廣西靈川縣東海洋鄉的岐嶺南,漓水古名桂江,發源于興安縣西北與資源縣接界的苗兒山。因而,“以二水相離故名之曰相、曰離”之說無真實考據,不可從。
其實,湘水地名的來源十分古老。“湘”字最早出現在《楚辭》中,《史記》裡更是有“食湘波之魚”、“浩浩沅湘兮”的語句。湘字最初是從相字發展而來,是較有考有據的。相即看管幫助之意,各種訓詁學和辭義學多作此解釋。商代武丁有子封於相,北魏於此建相州,即今河北省臨漳縣西。周時戰亂,相人一部分南逃至河南、湖南等地,所以在河南上蔡、湖南都出現了湘水,

唐代在洞庭湖以南,包括湘姿二水流域設湖南節度使,始出現湖南一名。宋置荊湖南路,簡稱湖南路。元明兩代設湖南道。清代設置湖南省。因湘江縱貫全省,故簡稱“湘”。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