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外灘建築群

外灘的建築群從歷史的進程來看,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約在1895年以前,歐洲古典式、文藝復興式以及中西合壁式的2至3層樓建築像雨後春筍般地出現了。例如中山東二路33號,原來的英國領事館就建於西元1852年。

第二階段在19世紀後期至20世紀前10年,外灘的舊房大多被拆除,改建為3、4層樓的樓房,而且大多數是磚木結構或磚石鋼骨混合結構、清水磚牆,但裝修比較精美。例如,現在的中國外匯交易中心(原華俄道勝銀行)等。

第三階段是20世紀初至20、30年代,這段時期外灘開始了大規模的建造時期,基本上形成了今天外灘的建築群格局。

南至延安東路、北至蘇州河畔,約1500多米長的一座座古典式、新古典式、文藝復興式、現代建築式、折中主義式、中西糅合式建築組成的外灘建築群,有著極高的歷史;科學及藝術價值,而且這些不同時期、不同風格的建築整體十分協調,在浦西形成了一條氣勢非凡的天際線。因此,國務院於1966年11月20日將整個外灘建築群公佈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外灘9號旗昌洋行大樓

又名:港監大樓,現在使用單位:招商局(集團)上海分公司。
1887年,清政府的洋務派眼見外商輪船公司賺了大錢,決定由李鴻章籌建中國第一家新式輪船運輸公司即輪船招商局。這時,正好美商旗昌洋行出現虧空,擬將部分火輪及其他產業出賣。於是,招商局以220萬兩銀子從旗昌洋行手中購入外灘9號地塊,次年,遷入旗昌洋行舊址辦公。1901年將舊房拆除,重新建造了此大樓。輪船招商局大樓由英商通和洋行設計,為3層新古典主義風格建築,磚木結構,占地面積為455平方米,建築面積為3538平方米,每層有明顯的腰線。除3層為平框窗外,各層都為拱形木框窗。頂層共有一大四小共5個尖拱屋頂。樓內房間都高達5米,內部樓梯曲折,木扶手雕花,欄杆十分精緻。

解放後,大樓為上海港務監督局、交通部上海海上安全監督局、上海海上搜救中心所使用。

外灘12號?豐銀行大樓






在外灘群樓中有一幢曾被稱為“從蘇伊士運河到遠東白令海峽最講究的建築”。如果您在漫步外灘時也曾經踏入中山東一路的12號大樓的正廳,我保證您會發現這種說法絲毫不為誇張。除了華麗,這還是一幢充滿歷史感的建築,?豐銀行,市政府和浦東發展銀行曾先後使用過此樓。

HSBC?豐銀行在上海

?豐銀行,也就是HSBC(Hongkong and Shanghai Banking Corporation),是現今全球最大的跨國銀行集團之一,正如同其名稱中的提示,?豐銀行最初成立於1865年的香港和上海。

初成立時?豐銀行設在外灘南京路口,即今和平飯店南樓舊址。1874年,其業務已相當發達,房屋面積不夠使用,遂以6萬兩銀子,購下海關大樓南面西人俱樂部的房屋和大草坪,並進行改建和裝修,成為當時還算豪華的一座3層樓房。到了1921年,此樓顯得陳舊和落伍,於是,以每畝4000兩銀子的價格買下其南面11號別發洋行、10號美豐洋行的房產,將老房拆除,委託公和洋行設計,英商德羅·可爾洋行承建。於1921年5月5日開工,工程歷時25個月,於1923年6月3日竣工。

外灘?豐銀行大樓是幢仿古典主義風格的建築。平面接近正方形,占地面積 9338平方米,建築面積23415平方米。占地面積和建築面積均居當時外灘建築的首位。建築主體5層,中部7層,地下1層,1樓四面有夾層。大樓以正大門與正大門上面的穹頂為中軸線,兩側形成嚴格對稱。主立面成橫5段、豎3段的格式。6扇花飾細膩的銅質大門,為羅馬石拱券樣式。券門左右置高低圓柱燈各一,銅獅一對。大石塊作外牆貼面,寬縫砌置。2至4層中段中部慣以6根愛奧尼克立柱,其中2排為雙柱,貼牆石塊則為細縫砌置。5層上面的圓形穹頂是銅框架結構,成為該幢大樓的標誌。

正門處,裝有 3扇銅鑄轉門,兩側是玻璃門。進入大門,是八角形門廳,上面是穹頂。從地坪到頂部,約20米高,分上下兩層,下層有8根大理石柱,每面有較大的券門,上層壁面及穹頂均嵌有氣勢宏大的精美玻璃馬賽克壁畫。由八角廳入內便是當年1500平方米的營業大廳,有2排用大理石圓柱作支撐。大廳中央是柚木地板,四周皆是大理石地坪,櫃檯內外的分界線及四壁也以大理石砌成。大廳的牆沿及暗角有暖氣設備與冷排風系統。大廳的屋頂為巨大的玻璃天棚,天棚用小塊玻璃鑲拼,十分牢固。
?豐銅獅的故事

駐守在外灘中山東一路的12號大樓門前的這對銅獅是?豐銀行的重要象徵物。這兩頭雄獅之中,張嘴吼叫的是“史提芬”,此名得自 1920-1924 年的香港分行總司理史提芬(A. G. Stephen),而鑄造銅也來自他的倡議。另一頭銅獅稱為“施迪”,是當時上海分行經理施迪(G. H. Stitt)的名字。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