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響堂石窟的門票

北響堂山石窟(門票25元),節假日會漲價的,漲到50也有可能的

簡單介紹一下:
北響堂山石窟是整個峰峰景區的重中之重。
  從峰峰區坐車到北響堂山的入口處下。入口處是一新建的木牌坊,上書四個大字:“響堂勝境”。從入口到山門還有6、7裡的公路,可以選擇坐面的或農用車上山。由山門購票進入,按門票背面的導遊圖可以清楚得看到,整個北響堂景區分為前山和後山兩部分。前山以石窟為景,後山以自然為觀。拾級而上,依次是宋塔、常樂寺遺址、自來佛殿(如來佛立像)。常樂寺建築群遺址規模宏偉,該寺始建于北齊,後經多次維修擴建,占地面積7000平方米,其佈局由南至北,有天王殿,三世佛殿,大雄寶殿和地藏菩薩殿,鐘鼓樓,依中軸線排列。中軸線兩側有東西廊房,鐘鼓樓。目前正在修整重建當中。
  經幾次轉彎,來到石窟群下。還要爬一個比較難爬的臺階。說它難爬,是因為它幾乎是直上直下的。幸好有旁邊的欄杆可以扶一下。臺階走完,經過一個查票的門洞,你就到了石窟區前的平臺上。
  這時你可以清楚地看見九座石窟。依次是:大業洞、刻經洞、二佛洞、釋迦洞、嘉靖洞、無名洞、大佛洞和兩個無名洞。三窟中以位於窟群北端的大佛洞規模最大,裝飾最華麗。該窟進深11.8米,寬13米,高11.4米,置塔形柱。三面開鑿一大龕,正面龕內一佛兩菩薩,正尊坐佛高3.5米,連座通高5米。大佛端莊渾厚,肌肉豐滿,線條柔和,神氣秀逸,衣紋密集而極具裝飾性,予人以薄紗透體之感。佛背光浮雕了火焰忍冬紋,七條火龍穿插期間,活潑靈動。塔柱上窟壁共鑿26個列龕,列龕由弓形楣梁、垂幔、龕柱、覆缽等組成,雕刻細緻,缽頂雕塑華麗的大型火焰寶珠。佛的兩側下方各有一神獸。它們的頸部被摸的光滑無比。據說摸了它們的頭頸,再摸自己的頸部可以防治頸椎病。兩壁石龕上的花紋精美異常,難以割捨,幾欲把其搬到自己家裝飾客廳。整個大佛洞的主體與裝飾,充分顯示了北齊王朝的高超雕刻藝術。
  刻經洞內有大量的佛教經文,筆體以顏體為主,蒼勁有力。經文經無數次的拓制,石面黝黑,光滑可鑒。
  從刻經洞出來,向南行。在中組和南組石窟之間有一“通天徑”。全部是天然形成的石路,很陡。你必須“六體投地”,用兩手兩腳兩膝抵住岩面,才能勉強爬上。這時你就會想到:哪怕是有像進石窟前的那種有欄杆的臺階也好哇。經歷了艱難的攀爬之後,轉上一條平緩的石階。這才發現原來可以從進石窟群之前的岔路走上來。那條路很好走,不似“通天徑”這般的難行。再前行,上到“雲海天橋”,它是在兩座緊挨著的山頭上建的。雲海天橋是前山和後山的分界點。
  過了雲海天橋就是北響堂山的後山了。後山以自然風景為主,主要景點有:小棒槌峰、石龜、石塔、回音壁、老石台、一線天、鱷魚峰、皇姑庵等。可見滿目蒼岩翠柏,可聞滿耳風濤陣陣。上山前,你還酷熱難耐。等到了後山,就只覺涼風習習,清爽舒暢。心中鬱悶被清風一拂而盡。再看遠處群峰競秀、鬱鬱蔥蔥,對我們這些“性本愛丘山”的人來說,這裡無異予一個小天堂。
  同時後山還有山路通往水浴寺。

北響堂石窟 距市:65公里,路況:南北響堂之間一段土路,雨天難行,山腳至山門共有600級臺階(最陡處30級)需25分鐘。北響堂共有9個石窟。  (1) 大佛洞(又稱大業洞) 該洞是南北響堂中規模最大、氣勢最宏偉的石窟。寬13.3米,高12.5米,為正中方柱三壁三龕式建築形勢。正中釋迦牟尼坐像高3.5米,造型生動,線條流暢。四壁紋飾華麗,並鑿有塔形列龕。堪稱南北響堂雕刻藝術的傑作。 (2) 唐洞 開鑿于唐代五周時期。為三壁三龕式結構。正中為彌勒佛,左為燃燈佛,右為釋迦佛。這與一般排列方式相違,傳說武則天自稱是彌勒下世,故將彌勒佛供奉正中,而讓釋迦佛居右。門券為清代砌築。 (3) 大業洞 開鑿于隋代大業7年,故名大業洞。龕形為內圓外尖拱形龕,為響堂山唯一的隋代石窟。 (4) 刻經洞 為三壁二龕式龕,頂部為浮雕蓮花藻井,洞外為仿木結構屋簷的覆缽塔式。洞內外刻滿經文,字體剛勁雄偉,是研究佛教和書法藝術不可多得的珍品。旁有石碑,碑文記述了北齊天統4年至武平3年(568-572年)唐邕寫《維摩謁所說經》等四部經書之經過。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