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華山旅遊詳細資料

九華山,北臨長江,南望黃山,山奇峰秀,層巒疊嶂,坐落安徽青陽縣境內,方圓120平方公里。1600年前山上始建寺廟,其後經歷歷代增建擴建,廟宇遍佈全山,興盛時達300餘座,僧眾有四五千人之眾。因佛寺眾多、香火鼎盛,故有九華“香火甲天下”之說。現時九華山尚存86座寺廟、6800多尊佛像,700多名僧尼散居山林,晨鐘暮鼓,誦經禮佛,修心養性,耕織勞作,清靜怡然。九華山融豐厚的文化和秀麗的風光於一體,澄澈寂寥的佛國氣氛和古樸清新的山鄉風情,給人一種超凡脫俗的感受。九華山自古便有東南聖境之稱,與五臺山、峨眉山、普陀山並稱中國佛教四大名山。

東晉隆安五年(西元401年),佛教由天竺高僧杯渡禪師傳入九華山。唐開元七年(西元719年),24歲的新羅國僧人金喬覺渡海來華,在九華山苦修75載,於西元794年圓寂。佛徒們以他生前苦行,坐化後形跡與經典所載的地藏菩薩相若,尊之為地藏菩薩化身,辟九華山為地藏菩薩應化道場,將其肉身妝漆鍍金,塑為菩薩,享受千年香火。每逢菩薩圓寂日(農曆七月三十),海內外信眾都要雲集九華,舉行廟會,以志紀念。每當此日,只見祥雲藹藹,幡幢獵獵,香煙嫋嫋,佛樂陣陣,經聲朗朗。僧尼信眾,手持香炷、齊誦經文,同聲祈願:國泰民安,世界和平;五穀豐登,六畜興旺;佛法無邊,盡渡眾生。

唐天寶年間(約西元742-752年),詩人李白偕友來到九子山。觀其山秀異、九峰如蓮花,寫了“昔在九江上,遙望九華峰。天河掛綠水,秀出九芙蓉”的佳句。九子山自此更名為九華山。李白三上九華,留下眾多遺跡。唐代文學家劉禹錫,登九華也讚歎不已,認為天下名山無以出其右。北宋政治家、文學家王安石贊九華山“楚越千萬山,雄奇此山兼”。歷代文人墨客、高僧大德紛紛慕名而至,吟詩作賦,揮毫潑墨,誦經著述,潛心清修,留下數千篇珍貴的詩文書畫,建起數以百計的書堂書院。年代最早的當數太白書堂,可惜的是,1938年遭日軍炸毀,直到1991年方得以複建。書堂院內兩株相傳為李白親手所植的銀杏,已是古木參天,一口宋代太白井,也是古色古香。它們成了歷史的見證。

“九”為數中最大者,因此天有九重,皇宮也有九重。此外,“九”久同音,天長地久,長長久久,中國人視“九”為吉祥之數。九華山與“九”更結下不解之緣:山有99峰,主峰有9座;九華勝境有九子峰、九子泉、九子古松、九死還魂草等;大悲寶殿千手千眼觀世菩薩像高9.19米,殿前有常行菩薩雙九龍壁,肉身寶殿護國肉身寶塔上有9層木塔,塔前的石階是“九九八十一”級,鐘鼓樓下有99級石階回廊;古人讚美九華的詩詞也多含“九”字,如劉禹錫的“九峰競秀,神采奇異”,“疑是九龍天矯欲攀天,忽逢霹一聲化為石”;王安石的“峨然九女,爭出一鏡奩”;王十朋的“九芙蓉自九天來,太史南遊山未開”;王陽明的“九華山脈黃山來,九十九峰蓮花胎”,“九華秀江南,芙蓉攢九九”,等等。

九華山的寺廟建築獨具特色,於散亂中取和諧,于樸實中見莊嚴,取貌于皖南民居,與周圍秀美山川和古老村落相互映襯,更顯古樸清幽,秀雅靈妙。九華山寺廟主要集中在海拔600多米的九華街,這裡是九華山的中心,有“蓮花佛國”之稱。九華街上的化城寺,是九華山歷史最悠久的晉代古寺,也是九華山的主寺,寺的建築依山勢佈局,顯現出高超的建築設計藝術。寺內掛有一口鑄於清光緒年間的古鐘,高丈餘,重千餘公斤,鑄造精美,音色洪亮。每當暮色蒼茫,寺僧以槌擊鐘,凝重清揚的鐘聲,在山谷回蕩,使人頓生超脫凡塵之感。

九華街東行不遠,有一建在危崖絕壁上的佛殿——百歲宮,大殿的匾額有禦題“欽賜百歲宮,護國萬年寺”10個金字。據說,明萬曆年間,26歲的無暇和尚來到九華山,在一人跡罕至的山洞裡苦修百年。他死後3年,人們才在洞中發現他的肉身。山上和尚認為他是活佛轉世,遂將屍體妝金供奉。崇禎皇帝知道後封他為“應身菩薩”。於是供奉他的小廟香火日旺,寺廟擴展,成為九華山四大佛教叢林之一。在百歲宮肉身殿,可以看到無暇和尚的裝金肉身佛像,頭戴僧帽,身著袈裟,端坐蓮台,享萬世香火。九華山已發現14具肉身,多為年齡百歲左右僧尼留下,可能與他們吃素時間長,死時體內水份少,坐化瓷缸密封好等有關。

“不登天臺,等於沒來”。當地的這個說法,告訴人們,九華勝境在天臺。天臺峰是九華山的主峰,海拔1300多米。從九華街登天臺,約有8公里山路。穿過茂木修竹,飽覽清奇山色,到達天臺正頂,極目遠眺,只見青山匍伏,大江如練,長天秋水,共為一色,大地天空,合為一體。峰頂一巨石,上刻“非人間”三字,如斯仙境,令人陶醉,渾然忘我,除盡煩惱。

九華山位於太平門內西側,北臨明城垣與玄武湖毗鄰,東接富貴山,是鐘山餘脈西走入城的第一山丘。這裡風景優美,視野開闊。登臨山巔,湖光山色盡收眼底。
  早在春秋時期,此山名覆舟山,因其臨湖一側陡峻如削,像一隻傾覆的行船而得名。南朝劉宋元嘉時,玄武湖屢見“黑龍”,武帝將山改名為玄武山;另說是因山傍玄武湖,位於城北之故。陳太建年間,玄武山稱為龍山、龍舟山。
  六朝時,覆舟山是都城建康重要的屏障,也是皇家花園,稱為“樂游苑”。樂游苑內,樓臺亭閣,風光旖旎。據史書記載,南朝時,大科學家祖沖之與北魏人索馭麟比賽指南車,地點就在樂游苑內。祖沖之發明的水碓磨,也是在樂游苑內試製成功的。隋滅陳時,樂游苑被焚毀。山南麓建有小九華寺,故俗稱“小九華山”,簡稱九華山。
  民國年間,在此建三藏塔。三藏塔下葬有唐代高僧玄奘的一部分頂骨舍利。唐玄奘原葬于西安終南山紫閣寺塔,後毀於戰火。宋朝天聖五年(1027年),建康天禧寺和尚可政去紫閣寺,尋得玄奘頂骨,帶回建康(今南京),埋于城南天禧寺。清咸豐年間,寺、塔均毀于戰火,玄奘靈骨下落不明。1943年2月,侵華日軍高森部隊在三藏塔一帶建“稻垣神社”,施工中挖出玄奘頂骨,日本人欲攫為己有,後經偽政府再三交涉,最終允留一部分給中方。1443年2月23日,舉行玄奘法師佛骨移交儀式,靈骨由汪偽外交部長褚民誼接收,安置于九華山寺供奉。1944年覆舟山建三藏塔,葬有一部分玄奘佛骨。該塔仿西安大雁塔式樣,為5級4面磚塔,南面門楣上刻有“三藏塔”三字,底層須彌座上刻有“玄奘法師靈骨”六字。
  由於玄奘法師為中國佛教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唐太宗曾親自為他所譯的佛經作序。他不畏艱險、矢志不渝的精神激勵了千萬中國人。梁啟超稱他為“天下一完人”,魯迅譽之為“民族脊樑”。
  1978年,覆舟山辟為公園,山上建築為一殿一塔,配以涼亭。2003年成立玄奘寺。
九華山氣候宜人,環境優美,遍山佛寺 古?林立,香煙繚繞,佛教氛圍濃郁。有九十九峰, 十八景,以天臺、蓮華、天柱、十王等九峰最為雄偉,主峰十王峰海拔1342米。 山水雄奇靈秀,群峰爭峙。山中奇峰疊起,怪石嶙峋,湧泉飛瀑,溪水潺潺。鳥語伴鐘鼓,雲霧現奇松。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峰有三十餘座,雲海翻騰,各展雄姿,氣象萬幹,自然風光十分迷人,是我國民族文化遺產中一顆璀燦的明珠。
九華山景點詳細介紹(用“百度”搜索,下列每一個景點都有詳細資料。因超過2000字。只能請樓主自己上網看了。不好意思!)
百歲宮 大悲寶殿
吊橋(半山寺) 東崖雲舫
二聖殿 鳳凰古松
佛洞 甘泉石(甘泉書院遺址)
觀音峰(圓通庵) 華嚴洞
九華山佛學院 九華山索道
九子泉聲 九子寺
龍女獻泉 雙溪寺
桃崖瀑布 天臺峰
天臺日出 天臺寺
五百羅漢堂 五溪山色
月牙池 雲海
旃檀林
九華一千寺,撒在雲霧中”,在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中,九華山風光旖旎,獨領風騷,以“香火甲天下”、“東南第一山”雙重桂冠名揚天下,中外朝拜者絡繹不絕。1982年,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  九華山原名九子山,北俯長江,南望黃山,東臨太平湖,西接貴池,地理位置得天獨厚,自然風光十分秀美,有佛國仙城美譽。位於安徽西部青陽縣城西南,與五台、峨眉、普陀合稱中國佛教四大名山,面積120余平方公里,現有寺廟80餘座,僧尼300餘人,是善男信女的朝拜聖地,旅遊避暑的風水寶地。  九華山形成於新生代晚期,佛教歷史悠久,是佛教地藏菩薩道場。佛教始自南北朝時期,興起成名於詩仙李白題詩及朝鮮半島新羅國高僧金喬覺的九華修行,千餘年來,歷經興衰,大體有五個時期:南朝建伏虎庵;唐中期初創;唐後期至五代衰微;宋元有所發展;明清達到鼎盛,寺庵一百五,僧尼三四千,香火之盛,甲於天下。    九華山氣候宜人,環境優美,遍山佛寺古?林立,香煙繚繞,佛教氛圍濃郁。有九十九峰,十八景,以天臺、蓮華、天柱、十王等九峰最為雄偉,主峰十王峰海拔1342米。山水雄奇靈秀,群峰爭峙。山中奇峰疊起,怪石嶙峋,湧泉飛瀑,溪水潺潺。鳥語伴鐘鼓,雲霧現奇松。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峰有三十餘座,雲海翻騰,各展雄姿,氣象萬幹,自然風光十分迷人,是我國民族文化遺產中一顆璀燦的明珠。  九華山山水風景最著者,舊記載有九華十景:天臺曉日、化城晚鐘、東崖晏坐、天柱仙蹤、桃岩瀑布、蓮峰雲海、平崗積雪、舒潭印月、九子泉聲、五溪山色。此外,還有龍池飛瀑、閔園竹海、甘露靈秀、摩空梵宮、花團錦簇、獅子峰林、清溝探幽、魚龍洞府、鳳凰古松等名勝。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