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繡
湘繡起源於民間刺繡,已有2000多年歷史。現已發現最早的實物是1958年從長沙楚墓中出土的一幅龍風圖。1972年,馬王堆漢墓又出土了40件刺繡衣物和一幅鋪絨繡錦。這些繡品圖案多達10餘種,繡線有18種色相,並運用了多種針法,達到針腳整齊、線條灑脫、繡工純熟的境界。至清代,長沙刺繡遍及城鄉。據清同治《長沙縣誌》載:“省會之區’,婦女工刺繡者多,事紡織者少,大家巨族或以錦鈿相尚。”長沙縣沙坪和開福區霞凝一帶,是湘绣生产的传统基地,多数农家妇女均以刺绣为业,曾有“绣乡”之称。城内绣庄众多,到清未有26家,绣工逾万,年产绣品2万多件。绣品以被面、枕套等日用品为主,也有少量高档画屏。
湘绣艺术特色,主要表现为形象生动、逼真,质感强烈,它是以画稿为蓝本,“以针代笔”,“以线晕色”,在刻意追求画稿原貌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再创造。故其独特技艺,尽在“施针用线”之中。湘绣针法多变,以掺针为主,并根据表现不同物象、不同部位自然纹理的不同要求,发展为70多种针法。线色万千,根据各种不同画稿的题材,运用各种不同的针法,选配各种不同色阶的绣线——丝线或绒线,凭借针法的特殊表现力和绣线的光泽作用,使绣制出来的物象,不但保存着画稿原有的笔墨神韵,而且通过刺绣工艺,增添了物象的真实性和立体感,起到了一般绘画所不及的艺术效果。以致湘绣独成一派,到清末“湘绣盛行,超越苏绣,已不沿顾绣之名。法在改蓝本、染色丝,非复故步矣”。
从此,湘绣以其独特的捣鬼魅力吸引着国内外人士,1910年在南洋劝业会上被誉为“浑笔墨于无痕”,“字格簪花,迹灭针线”。1933年在美国芝加哥举行的国际博览会上,湘绣出尽风头。长沙锦花丽绣庄送展的一幅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半身湘绣像,引起轰动。湖南省主席何键授意以他个人名义赠给罗斯福,传为佳话。该绣像现藏于芝加哥亚历山大博物馆。
湘繡起源於民間刺繡,已有2000多年歷史。現已發現最早的實物是1958年從長沙楚墓中出土的一幅龍風圖。1972年,馬王堆漢墓又出土了40件刺繡衣物和一幅鋪絨繡錦。這些繡品圖案多達10餘種,繡線有18種色相,並運用了多種針法,達到針腳整齊、線條灑脫、繡工純熟的境界。至清代,長沙刺繡遍及城鄉。據清同治《長沙縣誌》載:“省會之區’,婦女工刺繡者多,事紡織者少,大家巨族或以錦鈿相尚。”長沙縣沙坪和開福區霞凝一帶,是湘绣生产的传统基地,多数农家妇女均以刺绣为业,曾有“绣乡”之称。城内绣庄众多,到清未有26家,绣工逾万,年产绣品2万多件。绣品以被面、枕套等日用品为主,也有少量高档画屏。
湘绣艺术特色,主要表现为形象生动、逼真,质感强烈,它是以画稿为蓝本,“以针代笔”,“以线晕色”,在刻意追求画稿原貌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再创造。故其独特技艺,尽在“施针用线”之中。湘绣针法多变,以掺针为主,并根据表现不同物象、不同部位自然纹理的不同要求,发展为70多种针法。线色万千,根据各种不同画稿的题材,运用各种不同的针法,选配各种不同色阶的绣线——丝线或绒线,凭借针法的特殊表现力和绣线的光泽作用,使绣制出来的物象,不但保存着画稿原有的笔墨神韵,而且通过刺绣工艺,增添了物象的真实性和立体感,起到了一般绘画所不及的艺术效果。以致湘绣独成一派,到清末“湘绣盛行,超越苏绣,已不沿顾绣之名。法在改蓝本、染色丝,非复故步矣”。
从此,湘绣以其独特的捣鬼魅力吸引着国内外人士,1910年在南洋劝业会上被誉为“浑笔墨于无痕”,“字格簪花,迹灭针线”。1933年在美国芝加哥举行的国际博览会上,湘绣出尽风头。长沙锦花丽绣庄送展的一幅美国总统罗斯福的半身湘绣像,引起轰动。湖南省主席何键授意以他个人名义赠给罗斯福,传为佳话。该绣像现藏于芝加哥亚历山大博物馆。
解放后,湘绣工作者一改过去传统产品多为单面绣的工艺,着力发展双面绣艺术,同时又创制出难度更大的“双面全异绣”,使湘绣艺术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它在一块透明底料的正反两面,绣制出两个主题、构思、色彩、针法各异的物象。如双面全异绣“花木兰”绣屏,取材于《木兰词》中的名句。一面绣的是“万里赴戎机……寒光照铁衣”,一面的绣的是“当窗理云 ,对镜贴花黄。”这样不仅出色地反映了木兰女扮男装,披坚执锐的英雄形象,又反映了“脱去战时胞”身着女儿装的少女校态,而且使对比的形象更加生动。一面戎装,一面红装,其构思之巧妙和绣艺之精湛,堪称巧夺天工,令人拍案叫绝。
湘绣题材广泛,风格多样,绣品丰富多采。著名传统名牌“虎”“狮”和“百鸟朝凤”等挂屏;有获“省优产品”的百鸟、百鱼、百花、百童、百蝶“五百”被面;还有众多的双面全异绣湘绣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