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說來,自然旅遊和建立在可持續基礎上的旅遊可以被視為生態旅遊。
世界銀行環境部和生態旅遊學會給生態旅遊下的定義是“有目的地前往自然地區去瞭解環境的文化和自然歷史,它不會破壞自然,而且它會使當地社區從保護自然資源中得到經濟收益。”
定義很嚴謹,不過有點高深莫測。我們來用具體例子說明什麼是生態旅遊。
一是觀鳥。旅遊者手拿望遠鏡,早出晚歸,僅凭鸟的鸣叫或飞行的姿势,就能准确鉴定出鸟的种类。
二是乘船到波涛汹涌的大海里寻觅鲸鱼。
一道喷水柱,或鲸鱼庞大的躯体下跌时溅起冲天的水花,令人心旷神怡。
三是背起行囊,乘一叶扁舟深入神秘的亚马逊腹地:
藤蔓低垂,猿猱长啼,食人鱼在水中唼喋作响。四是自愿参加一些研究项目的野外工作,用支付的食宿费来支持研究的进行。这些有利于自然保
护,以及使游客从中接受到环境教育的旅游就是人们常说的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之所以在当今世界上风靡一时,而且被越来越多的人推崇,是由于在理论上它比传统的大众旅游有不少优越之处,如在适当利用的同时保护资源;为自然保护提供资金,促进地方的经济发展;赚取外汇;提高地方和民间对自然保护的重视等等。
不过要开展生态旅游是十分困难的,因为它受到很多条件的限制。首先,保留着丰富自然资源的地区通常位置偏远、交通不便、生活条件艰苦。生态旅游不仅需要的时间长、费用高,有时连基本的生活条件也难以保障。第二,游客对生态旅游的期望经常无法实现。比如说,你花钱去陕西长青保护区看熊猫,若是能在野外痛快地看上一通熊猫,你才会觉得钱没白花。而实际上在野外能看到熊猫的机会非常低。我在野外研究了几年的熊猫,也只看到过一次,而且是屁股一闪而过。一般的游客要想在几天的时间里就看到熊猫,无疑是不现实的。第三,生态旅游的客源比较少。生态旅游要求游客具备比较丰富的生物学知识,对大自然有浓厚兴趣。那些满足于走马观花、游山玩水,照张相转身就走的游客,对生态旅游是不感兴趣的。第四,生态旅游的经济效益规模有限。生态旅游的游客分两种:一种是“吃苦”型,多是年轻学生,几个人背上帐篷、揣上几包方便面就敢进山,风餐露宿,栉风沐雨,条件虽苦,乐在其中。不幸的是,这些人往往精神可嘉,却囊中羞涩,拿不出几个钱来。另一种是“享受”型,主要是来自西方国家的富人、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和年老的人。他们有钱也舍得花钱,但他们的要求也不含糊:住宾馆,有餐厅,有车船飞机。因此能够接待他们的景点是不多的。所以,尽管有人把生态旅游夸得天花乱坠,事实上,连生态旅游的鼓吹者也不得不承认,基本上是雷声大雨点小。
既然生态旅游要求这么苛刻,政府又怎么能大张旗鼓地推广呢?这其中的奥妙是,旅游行业和政府把自然旅游(即在自然环境中进行的旅游)与生态旅游等同了起来。这样一来,生态旅游的范围可就没边了。哪种旅游能脱离自然环境?认真起来,连人都是自然的一部分,从这个角度来说,生态旅游与普通旅游没有什么区别。这样,国家和地方政府才能把旅游列入经济发展计划,制定生态旅游发展目标;才能在缺乏全局的自然保护规划和不征求当地社区意见的前提下,上演全民发展生态旅游的“节目”。也只有这样,才可以在生态旅游的招牌下,将无序旅游的破坏,肆无忌惮地扩展到自然保护区的每一个角落。
我曾经去过云南西双版纳,看到我们国家惟一的热带雨林被索道、空中走廊、人造景点、旅馆、道路践踏得千疮百孔,惨不忍睹!
生态旅游并不是一剂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不能天南海北不加区别地滥用一通。一个地区能否开展生态旅游以及如何确定其合适的规模,取决于当地的面积、人口和生态系统的敏感度。
生态旅游成功的关键,在于旅游开始前的细致规划和不同利益集团的综合协调管理,可以说完全是一个管理问题。客观地讲,我国目前基本不具备广泛开展生态旅游的条件。因为现在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很低,生态旅游客源匮乏;旅游基础服务设施尤其是软件设施不完备,缺乏对国外生态游客的吸引力。最令人担忧的是,旅游的管理跟不上去,多头插手,急功好利,经常是开发一片,破坏一片。要提高我国旅游行业的水平,需要的是扎扎实实的工作。指望挂上一块生态旅游的牌子便万事大吉的想法,不过是自欺欺人。
从根本上讲,所有关于旅游的争论都可以归结到规模上。各种旅游形式之间主要是“程度”上的差异。游客数量少,对生态和当地社区带来的影响就少。这种旅游强度是可持续的,亦可称之为生态旅游。如果像今年五一期间许多景区游客爆满那样,生态旅游事实上早已名存实亡,其造成生态环境的退化甚至破坏是显而易见的了。
我国人口众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旅游的要求日益增加。这种正当的需求要积极满足,必要时可以丢卒保车,牺牲一批景点。但是,我们必须明确生态旅游的定义,严格控制目前生态旅游的发展。在开发新的旅游景点时要无比慎重,应尽量保持原始的环境,尽可能地不进行开发建设,可以考虑提高门票价格来控制游客数量而不减少经济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