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河間紀曉嵐(昀),以博學多聞著稱於乾隆間,曾總纂《四庫全書》,提要多出其手,所居曰"閱微草堂"。有《閱微草堂筆記》五種:《灤陽消夏錄》六卷,《如是我聞》、《槐西雜誌》、《姑妄聽之》各四卷,《灤陽續錄》六卷,為其晚年遣興之作。筆記中嘗談及當時寓北京虎坊橋:
丁亥春,予攜家至京師,因虎坊橋舊宅未贖,權住錢香樹先生空宅中。(《灤陽消夏錄》卷三)
余虎坊桥宅,为威信公故第。厅事东偏,一石高七八尺,云是雍正中初造宅时所赐,亦移白兔儿山者(见文后注–编者)。南城所有太湖石,此为第一。余又号孤石老人,盖以此云。(《姑妄听之》卷一)
《姑妄听之》卷一又云有青桐,以虫蛀而枯,亦指其虎坊桥宅。观此可知纪氏于移家来京前,已有旧宅,为雍正时岳钟琪(乾隆间封威信公)故第。但此宅究在何处,则述京中掌故者皆未能确指其地。按虎坊桥大街在前门外珠市口以西、骡马市以东,本明代虎房遗址(房,或讹化"坊")。据陈纯衷(宗蕃)先生云,清光绪末叶,虎坊桥一带虽已无水而尚有桥,其后毁桥修路,即无复遗迹可寻。街中路北原有翰林曹某故宅。东西两所相连,各有大门。先大父寿夫公(锡畴)于清末购得之,住眷属于西所,而将东所拆去重建,为会客读书之地。其分三院:第一院门道连南房二间,西侧有绿屏门通西院。北房大厅两明一暗。庭中古藤一本,老干屈盘,矢矫如龙,花时浓荫满院。第二院北房大厅三间,前廊后厦,极为宏敞。东西两侧为走廊,庭植槐柳各一棵。第三院仅北房小楼二层,上下各三间,庭中青桐一株,与前院之古藤,俱为数百年物。此所院落甚小,屋亦无多,在北京旧宅中,实不足道。第三院之东,另有小跨院,东西两小宅相通。东小院带廊北房三间,门道一间。东西各小阁一间,进深不过三四尺,为供佛之处。西小院则高台之上北房三间,台下东厢房二间,均甚矮小。此小跨院即纪晓岚故居之一小部分。其前正房数进,易主多年。辛亥革命后,仅存此最后一层,为直隶会馆公产,后门在百顺胡同。先大父赁之,与新建之东所相连,以放置杂物。纪氏所言湖石、青桐,当时早归乌有,惟阅微草堂旧额,尚悬东小院北屋门上,余儿时犹及见之,后为直隶会馆取去。恽公孚(宝惠)先生掌管会馆事务时,每月遣长班来取租金。其后以有积欠,先生致函先祖催索,略云:"阅微草堂后院租金,数月未付,请即掷下。"余曾宝藏此函,以存放实。虽于"文化大革命"中,与诸时贤手札俱付劫灰,但阅微草堂故址之在此,则余所目睹亲验,确实无疑。
30年代初,此东所房屋即让诸他人。七七事变前,屡次易主。梅兰芳、余叔岩曾设国剧传习所于此,后属名丑萧长华,赁为富连成科班宿舍。其地即今晋阳饭庄所在。门庭如故,屋舍依然,古藤无恙。饭庄以第一院之北房为餐厅,且向后扩展,故第二层已无院落。第三院小楼亦久拆去,另建平房,惟不知青桐犹在否?东与晋阳饭庄相连者,曩为电报局,更东为一棺材铺,此两处即阅微草堂正房之旧址。
1979年余撰此文时,电报局旧地已属晋阳饭庄,另辟旁门。棺材铺旧址,为新华洗染店,虎坊桥大街更名珠市口西大街,晋阳新门牌为241号。相连之西所新门牌为243号,曾属土产公司,今仍为民居。更西系昔之宣南饭店,现为宣武区服务公司幼儿园及中华照相馆。再西乃昔之宜昌会馆,顷亦为民居。今岁(1987)晋阳饭庄于原地之东,扩建新楼,所谓电报局、棺材铺及其后小跨院之阅微草堂旧址,俱在楼基之内。沧桑迭变,故迹渐湮。幸此间老屋尚存,街巷未改,故余如白头宫女重说开元天宝遗事,于五十余年之后,犹能历指其处。今若不言,后无知者矣。兹附少作一绝句于此,以终吾简:
芳邻犹记阅微堂,前辈风流翰墨香。
几度海桑经世易,有谁能识鲁灵光。
1987年9月修改旧稿
作者文后注:兔儿山:纪晓岚谓其宅中太湖石,移自兔儿山。据清高士奇《金整退食笔记》卷下云:
兔儿山在瀛台(即北京中南海之瀛台)之西,由大光明殿南行,叠石为山,穴山为洞,东西分径,迂折至顶,殿曰清虚,俯瞰都城,历历可见……相传世宗礼斗于此……明时重九或幸万岁山(即北京北海之琼岛),或幸兔儿山清虚殿登高。
今人张次溪(江裁)谓明代光明殿在西安门内府右街之侧,原培根女学校地,旧有废阁一,犹存官禁遗制,附近地名有图样山,适当光明殿之右,多废地、巨石。图样山,盖即兔儿山之音讹。张氏以今证古,与高士奇所谈地址、方向均合,其说确凿可信。
惟高氏所叙,乃康熙间情景,其时兔儿山犹在官苑之内。纪氏宅中湖石,当在兔儿山废弃后移来。至于官苑缩小、兔儿山被划平,究在何时,则未见记载,须别寻佐证以明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