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樣性有多種定義,但總的含義是指所有生物種類、種類遺傳變異及其生存環境的總和,包括所有不同種類的動物、植物、菌類、或微生物,以及他們所擁有的基因、他們與生存環境所組成的生態系統。所以,對生物多樣性的研究主要有基因多樣性、物種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和景觀多樣性四個層次,集中於七個方面:(1)生物多樣性的調查、編目及資訊系統的建立;(2)人類活動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3)生物多樣性與生態系統功能;(4)生物多樣性的長期動態監測;(5)物種瀕危機制與保護對策研究;(6)栽培植物與家養動物及其野生近緣的遺傳多樣性研究;(7)生物多樣性保護技術與對策。對群落多樣性、生態多樣性的研究主要應用多樣性指數來進行比較,這些指數可分為三類:α 多樣性指數、β 多樣性指數和γ 多樣性指數。α 多樣性指數用以測度群落內的物種多樣性;β 多樣性指數用以測度群落的物種多樣性沿著環境梯度變化的速率或群落間的多樣性;γ 多樣性指數則是一定區域內總的物種多樣性的度量。
生物多樣性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物種的滅絕、遺傳多樣性的喪失、生態系統的退化和瓦解,都將直接或間接威脅到人類的生存基礎。由於近幾個世紀以來人類對大自然越來越強烈的干擾,加快了地球上物種的滅絕速度。自1600年以來,地球上有記錄的動植物滅絕的數目為動物491種,植物599種。就北京地區而言,“生物物種正以每年減少6.25%的速度在消失,僅近幾十年來,北京地區的生物物種(注:指野生動物)總計減少了50% ”。
在全球眾多生物面臨生存的環境危機的背景下,隨著人們生態環境意識的覺醒,綠色運動及綠色消費席捲全球,生態旅遊作為綠色旅遊消費,已經迅速普及到全球,特別是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以及很多歐洲國家非常流行。同時,世界各國也都根據各自的國情,開展生態旅遊,形成各具特色的生態旅遊。
有人給生態旅遊的定義是:“有目的地前往自然地區去瞭解環境的文化和自然歷史,它不會破壞自然,而且會使當地社區從保護自然資源中得到經濟收益。”
一般說來,自然旅遊和建立在可持續發展基礎上的旅遊可以被視為生態旅遊。以認識自然,欣賞自然,保護自然,不破壞其生態平衡為基礎的生態旅遊具有觀光、度假、休養、科學考察、探險和科普教育等多重功能,旅遊者置身于自然、真實、完美的情景中,可以陶冶性情、淨化心靈。
生態旅遊的提倡,使普通遊客開始關心那些生活在邊遠地區的民族的生活環境和生活品質以及他們世代相傳的特殊文化;日益惡化的自然環境被大眾所矚目,置身原始自然的美麗風光,感歎生物世界的多樣和豐富多彩。
在生態旅遊中能最切身地認知生物多樣性,瞭解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意義。物種及其構成的各種群落是生物多樣性的中心,是生物多樣性最主要的結構和功能單位。也是我們認知多樣生物世界的最簡潔入手點。而生態旅遊使我們全身心投入對大自然萬物的關心和好奇中。
假如一個人從美國中北部大草原開始向加拿大出發,會發現周圍的環境慢慢變化,先是出現小叢闊葉林,隨著進程擴展成大的落葉樹和常綠樹的混交林。再往北,過了加拿大的嗄司咯徹溫,他將遇到覆蓋著加拿大南半部大部分地區的茂密的松樹、冷杉、和雲杉等常綠樹組成的森林。繼續向北推進,樹木變小,直至消失,他將置身於荒涼的苔原,這裡只能生長苔蘚、地衣以及矮小的蓑衣草等。在這一趟超過6000公里的旅程中,他經歷了常綠闊葉林、溫帶落葉闊葉混交林、針葉林和寒帶苔原等各具不同特徵的生態系統。當然,如果這趟遙遠的旅行不易成行,只要把旅遊者放到像派克斯峰那樣的山腳下,讓他向上攀爬就是了,在登山途中可以觀察到類似(向北極長途跋涉所見)系列植被變化。
其實,近在北京郊區, 百花山豐富多采的植物群落就是展現在我們面前的又一活生生的教材。由山腳往上依次是低山落葉灌叢帶、中山下部落葉闊葉林帶和人工油松林帶、中山上部針葉落葉林帶、中山山頂草甸帶。當我們爬上大風肆虐的山頂,卻看見廣泛分佈的野生花卉形成的絢麗“五花草塘”時,我們不由感歎和感激大自然恩賜。
大自然不僅通過不同物種的不同組合來吸引我們,還通過同一物種的變化表現它們的多姿多彩。到過南方的孩子很奇怪所有的無花果長成大樹,而北方卻都是能盆栽的灌木。其實這就是地理環境變化,導致了物種的生物多樣性,不僅如此,就是同一地點,由於某種原因也會讓物種的多樣性表現無遺。例如西番蓮屬植物的一個明顯特徵就是葉片形狀的多樣性,這些葉片很像雨林中其他植物的葉片。這是因為有純蛺蝶屬蝴蝶專門吃西番蓮屬植物並在其葉片上產卵,而西番蓮屬植物為免於被害,就使自己的葉片形狀各異。這真是奇妙。
為認知生物多樣性的生態旅遊是最值得開展的旅遊方式,它比較傳統旅遊活動的重要意義在於遊覽地區的生態環境得以完整地保存,不至於因為旅遊的開發導致當地人文、地理環境的破壞。對於遊客而言,參與生態旅遊可以在領略世界各地的原始風光,又使當地的經濟得以發展,但其原有的一切景色和文化不受絲毫破壞,為他人、為世界保留下這些珍貴的歷史印記。森林中的每棵樹、每只動物以及它們生活的小環境,都是極具雄辯力的環保活教材。而只有環保意識深入人心,才能貫徹可持續發展戰略,達到保護生物多樣性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