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道"名字的來歷

赤道,是赤日炎炎,驕陽似火的地方。在赤道地區,太陽終年直射,
氣溫高,天氣熱,是有名的熱帶。
赤道是通過地球中心垂直於地軸的平面和地球表面相交的大圓圈,它
像一條金色的腰帶,把地球攔腰縛住,並把地球平分為南北兩個半球。赤
道是南北緯度的起點( 即零度緯線 ) ,也是地球上最長的緯線圈 ,全長
40 075.24千米(相當於8萬多華里),所以住在赤道上的人能夠"坐地日行
8萬里"。一架時速為800千米的噴氣式飛機,要用50小時才能飛完這段距
離。
赤道穿過地球上的許多國家。加蓬、剛果、薩伊、烏干達、肯雅、
索馬里、馬爾代夫以及印尼、厄瓜多爾、哥倫比亞和巴西等國家都
有赤道線通過。在這些國家裡,人們用不同的標誌來表示赤道線。例如,
在剛果,人們用許多沿直線排列的小石柱表示赤道線,這些小石柱叫赤道
樁。赤道樁高不足一米,可以很容易地跨過它,所以人們可以一會兒在北
半球,一會兒又在南半球。據說在700多年前,厄瓜多爾首都基多城的市民
就知道,基多城附近是太陽一年兩次來往于南、北半球所經過的地方,他
們稱這裡為"太陽之路"。後來,科學家證實了這一說法,市民們就在基
多市郊外修建了一座赤道紀念碑。紀念碑高10米,碑身四面刻有表示東南
西北四個方向的字樣。碑頂放著一個石刻地球儀,地球儀腰部,有一條標
志赤道方位的白線,一直延伸到碑底的石階上,這就是地面的赤道線。
古代主渾天說者認為,天體是個渾圓形的球體,赤道即指天球表面距離南北兩極相等的圓周線。現代天文學家稱為天球赤道。漢唐間以赤道為觀測星宿的座標,至唐始改用黃道。《漢書.天文志》:“立春、春分,月東從青道......立夏、夏至,南從赤道。”《後漢書.律曆志下》:“黃道去極”劉昭注引漢張衡《渾儀》:“赤道橫帶渾天之腹,去極九十一度十六分之五。”《書.洪範》:“日月之行,則有冬有夏”唐孔穎達疏:“正當天之中央、南北二極中等之處謂之赤道,去南北極各九十一度。”

現代一般指地球赤道,即環繞地球表面、距離南北兩極相等的圓周線。清徐繼佘《地球志略》:“地球從東西直剖之,北極在上,南極在下,赤道橫繞地球之中,日馭之所正照也。”清黃遵憲法《以蓮菊桃作歌》:“地球南北倘倒轉,赤道逼人寒暑變。”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