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極旅遊需慎行,為什麼?

南極旅遊需慎行



最近在報上看到"明年6萬元遊南極"的消息,稱上海的一家公司,明年1月將組織兩個市民科普考察團,從阿根廷烏斯懷亞乘坐豪華郵輪到南極大陸兜一圈,享受一個沒有日落、白雪皚皚的假期。這樣的旅程真讓人心動。

到目前為止,我國能到達南極的主要還限於科學家,然而嚮往南極的又何止于科學家!雖然那兒是一個冰雪的世界,但卻是我們心中的淨土。形態各異的冰山、紳士般的企鵝、雍容的海豹、數量龐大的磷蝦,以及不同國家的數十個科學考察站都在向我們招手。

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的王自磐研究員,已先後8次到過南極洲進行科學考察,是我國資深極地環境生態學家。據說近年來對我國如何開展南極旅遊進行了研究,記者為此對他進行了專訪。

"隨著現代交通工具和通訊技術的發達與完善,南大洋風暴與海冰的險惡不再成為人們不可逾越的障礙。自1957/58年度美國人首次進行南極商業旅遊以來,全世界已有近10萬名旅遊者登臨南極。現在,人類在南極的活動,除了每年各國政府支持的30支∼40支科學考察隊之外,愈來愈多的非政府團體,甚至私人組隊赴南極地區進行各類探險活動,尤其是商業旅遊開發日趨活躍。2000年南極旅遊人數接近1.5萬人,2002年突破1.8萬大關,今後幾年估計會以平均10%∼15%的速度遞增。1991年8月,美、新、澳等全球7個旅遊經營團體成立了國際南極旅遊協會(IAATO),並獲得了經營許可證。在過去的10來年中,IAATO每年將大量遊客運送到南極,為海、空及陸地遊覽提供一系列的導遊服務。"老王不愧是一位資深學者,一開口就把南極的旅遊概況講得清清楚楚。

據老王介紹,傳統去南極的旅遊者大多數是乘船,約占整個客流量的93%∼97%。南極航空旅遊的人數遠遠少於乘船的人數。其原因主要是費用高,觀光點少,但優點是路程耽誤的時間短。南極旅遊目前主要有東西兩線,西線經南美的智利和阿根廷航線,去南極半島及其鄰近島嶼的旅遊觀光。由於南極半島一帶氣候相對較為溫和,有獨特的南極島鏈風光和動植物群落,以及眾多的考察站形成"南極國際村"風貌。東線主要經由新西蘭和澳大利亞南下直達南極大陸觀光。從澳大利亞塔斯尼亞島南端的霍巴特港,僅用4天∼5天時間船隻就可到達位於南大洋中部的亞南極基地麥闊裡島。那裡是南極野生動物的天然聚集地。而再用10天左右的時間,船隻可達南極大陸的凱西站。那裡,遊客們可以觀賞到地球寒極典型南極大陸的冰雪風采。

如何應對南極旅遊開發熱潮,王自磐通過認真研究南極條約體系的基本法律檔,他說南極作為國際自然保護區對人類的全面價值,並具有資源的共用性;旅遊作為一種和平目的的南極活動的被包容性與合法性;旅遊經營者和遊客,作為行為主體應對南極環境保護承擔相應的法律義務和責任;國家對南極旅遊活動的具有監管責任。由此,南極旅遊從資源的國際共有性和行業的合法性,到管理以及實施中的環保責任等重要問題,在國際法律層面上已基本解決。

作為一個極地環境生態學家,對南極旅遊業的興起所產生的負面效應,老王也十分明白。他認為主要存在問題:(1)交通運載器具的燃油洩漏、汙物排放對南極海洋環境的污染,並對相依附的生態系統產生潛在的影響,以及旅遊者產生的大量廢棄物問題;(2)密集人流對本地動植物和所依附的生態系統的直接干擾。環境問題是迄今國際上對南極旅遊業持贊同和否定態度爭論不休的核心問題。除此之外,還有諸如南極旅遊的行為準則,活動路線和監督,以及資訊的收集與傳遞問題,尤其發生險情時的國際求援,包括發生嚴重環境事件時的技術處理手段,以及旅遊保險和旅遊從業者承擔的風險和責任問題等等。

南極旅遊業作為一種新興產業,發展迅速,前景廣闊,已經形成國際性規模的時尚行業,並悄然向中國走來。因此,王自磐對中國南極旅遊業提出4條見解,值得有關部門和每一個去南極旅遊者的重視。

第一,我國是發展中國家,面對國際南極旅遊熱潮,和南極旅遊資源分享,我們不會袖手旁觀。同時,中國作為負責任的大國,又是南極條約協商國成員,我們也非常關注南極環境生態保護。

第二,南極地區是一個既受世界各國密切關注,又受國際條約法規嚴格限定的特殊地區,南極旅遊業的順利推出和健康發展,關鍵是環境生態保護。

第三,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國民生活水準的提高,將會有愈來愈多的人加入到極地探險與考察旅遊的行列,對國內旅遊經營者和廣大國民來說,南極旅遊是一項全新的事業。建議從國家到企業,從管理到實施進行認真研究,積極準備,應對有策,行動有方。

第四,加強管理者、科學家、經營者和旅遊者的合作,應用南極環境科學和旅遊學理論原理,強化南極保護意識教育和南極科學知識宣傳,加強與對南極旅遊從業人員的專業訓練,提高行業素質,推動南極旅遊的可持續發展,為和平利用南極,維護人類共同利益作出應有貢獻。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