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者腹瀉是怎麼回事,如何防治?

對腸結核的預防,應著重在腸外結核的早期診斷與積極治療。廣泛進行有關結核病的衛生宣教,教育肺結核或喉結核患者不要吞咽唾液,並保持大便通暢。日常生活應注意飲食衛生,在公共場所進餐時提倡用一次性碗筷進餐,牛奶應經過滅菌消毒。
腸結核的治療目的是消除症狀,改善全身情況,促使病灶癒合及防止腸梗阻、腸穿孔等併發症。
(1)休息與營養:休息與營養可加強患者的抵抗力,是治療的基礎。活動性腸結核須臥床休息,積極改善營養,對消瘦、營養不良和因胃腸症狀而妨礙進食者,宜予以靜脈內高營養治療。
(2)抗結核治療:應做到早期、聯合、適量、規律和全程用藥。為了使病人早日康復,防止耐藥性的產生,目前多採用短程療法,療程為6∼9個月,一般用異煙?與利福平聯合用藥;伴嚴重腸外結核者,宜加鏈黴素或??醯胺或乙胺丁醇,三聯用藥1∼1.5年。
(3)對症治療:腹痛可用顛茄、阿托品和其他抗膽鹼能藥物。攝入不足或腹瀉嚴重者,應補充液體與鉀鹽,防止水、電解質與酸堿失衡。對不完全性腸梗阻的病人,不僅要按上述對症治療外,還需配合胃腸減壓,以緩解梗阻近段腸曲的膨脹與瀦留。
(4)手術治療:適用于完全性腸梗阻、急性或慢性腸穿孔引起的糞瘺以及腸道大出血等內科治療無效者。此外,對增生型結核也可考慮部分手術治療。
本病的預後取決於能否早期診斷治療。腸結核早期病變是可逆的,經適當治療可完全痊癒;如果病程已至後期,即使給予合理、足量的抗結核藥物治療,各種併發症也難免發生。
旅遊者腹瀉是怎麼回事,如何防治??
旅遊者腹瀉是旅遊者去有關疾病高發區而感染的一種腹瀉疾患,尤其是北美旅遊者中(如赴亞、非、拉美、地中海等國)為多,發病率可高達30%∼70%。
不同學者和不同地區所報告的旅遊者腹瀉,其病原組成也不相同。一般認為,其檢出率依次為:產腸毒素性大腸桿菌(40%)
,沙門氏菌屬和志賀菌(15%),輪狀病毒和微小病毒(10%),賈第蟲引起的腹瀉機會遠較阿米巴原蟲為多,約30%旅遊者腹瀉的病因不明。
旅遊者腹瀉的發病機理及臨床表現取決於病原的種類。腹瀉發生的時間大多為抵達旅遊地後3∼7天,持續時間平均為3∼5天。產腸毒素性大腸桿菌性腹瀉常無發熱和嚴重腹痛,但排便頻繁,呈水樣,可有嘔吐和失水。病毒性腹瀉的大便呈水樣,缺乏特徵性。賈第蟲腹瀉者的潛伏期為1∼3周,病程可長達2周以上。沙門氏菌和志賀氏菌感染時,糞便中可見較多白細胞和膿細胞。
一部分患者活動受到明顯的影響,故對旅遊者腹瀉除一般治療外,應根據可能病原進行相應的治療。有效的抗菌藥物有複方新諾明、強力黴素及氟?諾酮類抗生素(如氟呱酸、氟啶酸、氟?酸、環丙氟呱酸等)。
對於賈第蟲和阿米巴原蟲感染大多採用甲硝唑治療,劑量為每次750mg,每天3次,療程7∼10 天。
外出旅遊者預防腹瀉的發生,除應注意飲食與飲水外,還應預防性地服用一些抗菌藥,如強力黴素、紅黴素、複方新諾明等,其有效率可達80%,但應注意小量服用,以防腸道菌群失調和耐藥菌株產生。
輪狀病毒是一種什麼樣的病原??
輪狀病毒是急性胃腸炎的重要病原,直徑60∼80nm,核心為雙股RNA,由11個節段組成,外有雙層衣殼,內層殼粒呈放射狀排列,與薄而光滑的外層衣殼形成輪狀,故名為輪狀病毒。
輪狀病毒暴露於胰蛋白?後,其感染力可增強100倍以上,在寒冷季節,發病率達到高峰。
輪狀病毒按習慣分為小兒輪狀病毒、成人輪狀病毒和非典型輪狀病毒,又按其抗原特性和核酸電泳圖形分為A∼F6個組。小兒輪狀病毒也稱普通輪狀病毒,屬於A組;成人輪狀病毒又稱成人腹瀉輪狀病毒,屬B組。
小兒輪狀病毒對理化因素抵抗力較強,能耐乙醚、弱酸,在室溫中傳染性可保持7個月,-20℃能長期保存。
小兒輪狀病毒是嬰幼兒尤其是秋冬季急性胃腸炎的主要病原,6∼12月齡為高發年齡,其次是12∼23月齡的幼兒,小於4個月的嬰兒和老人也可發病,甚至可引起暴發流行。成人對小兒輪狀病毒有抵抗力,但對成人輪狀病毒易感,發病年齡主要為青壯年。
輪狀病毒廣泛存在於自然界,傳染性很強,病人和隱性帶菌者為傳染源。病毒隨糞便排出體外,一般經糞?口途徑傳播
(也可通過呼吸道傳播),可散發或暴發流行。主要在十二指腸粘膜細胞中增殖,引起十二指腸粘膜表面絨毛變短而鈍,十二指腸表皮細胞內二糖?減少,從而影響腸道對鹽類、木糖和水分的正常吸收,引起腹瀉。
機體感染輪狀病毒後很快產生特異性抗體,腸道局部出現SIgA,有中和病毒的作用。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