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中的“香格里拉”到底指的是哪裡?

1933年,英國作家詹姆斯希爾頓出版了一部名為《消失的地平線》(Lost Horizon)的小說,書中創作出一個名叫“藍月”的狹長山谷,一個位於山谷高崖處的名叫“香格里拉”(Shangri-La)的漢藏合璧且兼有天主教印記的喇嘛寺,以及山谷盡頭一座叫做“卡拉卡爾”(Karakal)的標準金字塔形狀的雪山。書中這個隱秘的小世界後來被人們統稱為“香格里拉” 。小說梗概如下:

  大約20世紀30年中期的某年,靠近英屬印度的某國一個重要城市巴斯庫爾(Baskul)發生暴亂。英國領事館領事康威、副領事馬林森、美國人巴納德和傳教士布琳克洛小姐乘坐一架小型飛機撤離該地,前往當時英屬印度境內的白沙瓦。

  但他們被假冒的飛行員劫持到荒?的西藏高原某處。在一個能說英語的中國老人的帶領下,他們翻越險峻的山路來到位於峭壁上的一座名叫“香格里拉”的喇嘛寺。喇嘛寺治理著有數千居民的“藍月山谷”。當地具有多元種族、多元宗教的特點,那裡的人們在“適度”(Moderation)原則下和諧生活著。

  “香格里拉”的居民普遍長壽,不過他們一旦離開此地,就不再長壽乃至立刻死去。“香格里拉”喇嘛寺積聚了東西方文明的眾多珍寶、書卷、器物,寺中人個個都有高深的文化修養。在與康威多次交談之後,“最高喇嘛”在去世前將“香格里拉”的領導權交給康威。美國人巴納德和女傳教士出於各自的想法也決定留下來。

  唯有堅決不認同“香格里拉”的馬林森,利用康威性格中的弱點,誘迫康威同他一起出逃。康威在紛亂的世界上輾轉流離一段時間後,決心重返“香格里拉”。但是,“香格里拉”在任何地圖上都沒有標記,也不為人知,康威如何才能在茫茫藏區找到前往“香格里拉”的秘密通道?小說在懸念中結束。

  並非一流作家的希爾頓通過該書留給世人兩大遺產:一是對“香格里拉”的烏托邦想像,一是由於小說中大量看似真實的線索而留下的一個巨大懸念——“香格里拉”究竟在哪?二戰期間,有人問羅斯福總統美軍轟炸日本的飛機從哪裡起飛,羅斯福說:從“香格里拉”。這大概就是“無可奉告”、“不得而知”的意思。

  二戰後的幾十年內,一些地方陸續宣稱在本地找到了“香格里拉”,或者被外界遊客認為是“香格里拉”或“最後的香格里拉”,這些地方包括喀什米爾的拉達克、尼泊爾、不丹、滇西北、川西、西藏東南部、巴基斯坦的Hunza山谷,乃至中亞的某些偏僻地方。

  雲南麗江的某位“世界級名人”認為,希爾頓是根據美籍學者兼探險家約瑟夫洛克在美國《國家地理》雜誌上刊登的照片和文章描繪出香格里拉的,小說中的卡拉卡爾山就是梅裡雪山主峰卡瓦格博峰,小說中的喇嘛寺就是中甸的松贊林寺。他得出結論:香格里拉就在雲南西北部的一個偏僻的雪域小鎮——中甸,香格里拉原來的藏語名字是“香巴拉”。(上述內容引自北京《郵政週報》新聞採訪團2002年6∼7月份赴滇西北的採訪報告《感受滇西北》)

  1997年9月雲南省人民政府宣佈:香格里拉就在迪慶藏族自治州。2001年國務院批准迪慶州州府所在地中甸縣更名為香格里拉縣。當地官方認為:“香格里拉”是藏語,意即“心中的日月”,英文寫作“Shangrila”(上述內容引自迪慶州政府網站)。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