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的源頭在哪裡?

客家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分支。客家先民,原是中華文明的搖籃--黃河江淮流域的漢人。從唐宋時期開始,由於天災和戰亂等原因,他們大量輾轉南遷。他們先在閩粵贛交界的廣袤山區中紮根,以後又向南方各省及海外播衍。現在已有千萬客家人分佈在世界70多個國家和地區。人們常說:“有太陽的地方就有華人,有華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客家人已成為當今世界上分佈最廣、影響最為深遠的民系之一。
今天,國內的客家人,主要分佈在廣東、福建、江西、四川、湖南、廣西、臺灣等省區;國外的客家人,主要分佈在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泰國、越南、菲律賓等國家和地區。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上,客家先民及其後裔對長江流域和閩、粵、贛三角地帶的開發,對華南地區經濟和文化的繁榮,對漢民族大家庭的發展、壯大和漢文化及中原文明的傳播、發揚,都產生過不可估量的影響。近代以來,客家先民對促進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也發揮了重大作用。在中國近代史上,客家優秀兒女英才輩出,為國家的獨立、民族的解放,進行了英勇卓絕的鬥爭,寫下了可歌可泣的光輝歷史篇章。在當今世界發展浪潮中,客家人風采依然,卓有建樹,功勳可嘉。
客家先民早在秦朝時就開始南來。史學界歷來認為“從中原南遷的漢人稱客家”。這裡講的“漢人”是指“漢族人”,而不是“漢朝人”,因為秦朝的趙佗就到嶺南來開發客家最早的根據地了。秦始皇征服嶺南百越各族後,“謫徙民五十萬戍之”。這五十萬中原人怎樣來到嶺南的?據記載:一條是湘江—靈渠—灕江—西江水路;一條是瀟水—新道—賀水—西江水陸聯運;一條是耒水—湟水—北江水陸聯運;一條是贛江—橫浦(即梅關)—湞水—北江水陸聯運;一條是贛江—東江水陸聯運。西江水系便成了廣州話語系的主要地域,東江水系便成為客家話語系的主要地域,而北江水系則成了廣州話和客家話雜交地域。當年秦始皇五十萬人馬南征時,有一支人馬在江西南部駐紮,在贛江上游的桃江或貢水濂江、湘水,通過定南水、尋鄔水下東江,應是一條便捷的水陸交通線。趙佗可能就在該地,因此南下後被封為龍川縣令。而龍川一直是講客家話的客家先民在此居住。
  東漢末年有一批中原士人到嶺南避難,而真正大規模“客家人”南遷的主要是這三次:第一次是西晉末東晉初的“八王之亂”,又稱“永嘉之亂”,和隨後的“五胡亂華”,即匈奴、鮮卑、羯、氐、羌等少數民族侵擾中原,他們因避亂而南遷,多棄官攜眷南逃,故稱為“衣冠南下”。第二次是唐朝末年黃巢起義,其發難至稱帝至失敗,所經走的路線,幾乎與客家人南逃路線相一致。第三次是南宋末年,元兵進逼,客家先民從贛南、閩西南再進入粵東的梅州、循州、惠州,當時戶籍有“主”、“客”之分,移民入籍皆編入“客籍”,這時候“客家”移民湧入,“客”勝於“主”,這就是“客家人”由“客”變“主”的過程,這就是“客家人”的由來。
客家人也是漢族的一支,原來也是生活在中原地區,後來朝代更替,政局不穩,年年戰亂,為了躲避戰亂部分中原人開始舉家南遷。客家人開始選擇地勢險要,交通不便的閩地的一些深山老林安家。由於他們的生活,文化和當時的閩地居民有著明顯區別、、、、、、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