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一下石獅如何?

  石獅位於福建東南沿海,與臺灣隔海相望,位於文化歷史名城泉州與經濟特區廈門之間,市域三面臨海,海岸線長67.7公里,全市面積160平方公里。1988年經國務院批准建市,現轄7個鎮2個街道辦事處,戶籍人口近31萬人,外來人口20多萬人。建市以來,石獅得益於改革開放的好機遇、綜合改革試驗區的新機制,充分發揮 “愛拼敢贏”的人文精神,銳意改革,大膽創新,全面推進經濟社會的發展,綜合實力增長近30倍。2005年,全市地區生產總值達170.33億元,增長16%;財政總收入達14.85億元,增長23.05%,其中地方級收入增長21%,5個鎮(街道)財政收入超億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508元,年均實際增長6.2%;農民人均純收入8523元,居全省第一,年均實際增長4.8%;“十五”時期,累計外商實際到資8.5億美元、自營出口8.3億美元,年均增長18.9%和32.6%;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33.9億元,是“九五”時期的2.4倍。城鎮建成區面積增至23平方公里。經濟綜合實力位居“全國百強縣(市)”第24位,連續八年保持全省第2位,位居全省“雙優縣(市)”之首。先後榮獲中國休閒服裝名城、全國衛生先進市、全國體育先進市、全國文化先進市等稱號,實現全國科技先進市八連冠、全國雙擁模範城二連冠。

  這裡是中國休閒服裝名城。石獅以服裝而著名,是中國紡織服裝的生產基地和集散地。這裡紡織服裝產業歷史悠久、基礎雄厚,經過20多年來的精心培育,形成了一條以服裝加工生產為核心的紡織服裝產業鏈,涵蓋紡織、漂染、成衣加工生產、輔料生產、市場行銷等各個領域,產業集群優勢明顯。全市現擁有5000多家服裝及配套行業企業,以服裝為主的注冊商標達4000多個,以石獅為中心,連接晉江、泉州等周邊地區的福建服裝板塊,共有紡織服裝企業1萬多家,年產值達500億元,是我國乃至世界重要服裝板塊。目前,我市擁有中國名牌產品2個,中國馳名商標7個,中國出口名牌1個,福建省著名商標60個,福建省名牌產品15個,國家免檢產品13個。鳳裡街道辦事處榮獲“中國童裝名鎮”稱號,寶蓋鎮榮獲“中國服飾輔料名鎮”稱號,蚶江鎮榮獲“中國西褲名鎮”稱號,靈秀鎮榮獲“中國運動休閒服裝名鎮”稱號。形成“精品薈萃特色裝,名城處處皆品牌”的良好格局。石獅與周邊地區整合成為石獅服裝板塊,進而發展成為一個以石獅板塊為中心的“閩派”服裝方陣。石獅服裝50%出口國際市場,許多國際知名的服裝品牌,如鱷魚、啄木鳥、周織、卡丹奴等都在石獅進行原料採購、定單生產,成為全球性服裝加工貿易產業鏈的重要一環。現在的石獅服裝,已經超越了行政區域的範疇,形成一個泛石獅的概念。2003年石獅動工建設總投資15億元、用地面積1110畝,被譽為國際性服裝物流配送中心、亞洲最大的服裝專業市場之一的石獅服裝城。首期工程(包括四幢服裝交易區和展覽藝術中心及休閒廣場)已完工,於2005年第八屆海峽兩岸紡織服裝博覽會暨休閒服裝博覽會舉行期間開城融市。石獅服裝城不斷發展繁榮,目前以絕對優勢迅速躋身中國十大服裝批發市場之一。以海博會為平臺,以石獅服裝城為中心,連接鴛鴦池布料市場(全國四大布料市場之一)、塔前服裝輔料市場、洋下服裝輔料面料綜合市場及塔前服裝機械市場,石獅紡織服裝商貿區不斷完善。

  這裡是工貿港口旅遊城市。石獅擁有豐富的海洋資源,包括港口資源、濱海旅遊資源、海洋生物資源。近幾年,石獅堅持海洋資源開發與養護並舉,海洋利用與保護並重的原則,大力發展優勢海洋產業,推動了海洋產業協調發展。石獅是全國六大內貿集裝箱運輸中轉樞紐港口之一。港口一直是石獅經濟最活躍的地帶,按照“建設大港口、發展大產業、構築大城區、實現大發展”的思路,不斷促進港口、產業、城市的互動共榮,形成了以國家一類口岸石湖港為龍頭,以占地面積20平方公里石湖港工業區為重點的外向型港口經濟帶。石獅擁有石湖、祥芝、永寧3個深水良港。其中石湖港已建成5萬噸級、3.5萬噸級、1萬噸、3000噸泊位各1個,2005年貨物輸送量481.2萬噸、比增16.7%,集裝箱輸送量25.2萬標箱、比增23.9%,占泉州地區集裝箱總輸送量的半壁江山。石獅是全國“漁業百強縣(市)”和福建省“漁業十強縣(市)”之一,水產品加工產值居全省第2位元,主要海產品有200多種,淺海灘塗面積8183 公頃,擁有祥芝漁港(國家一級漁港)、梅林、東埔漁港(國家二級漁港)等優良漁港,形成以華寶化工、明祥食品為龍頭的藍色產業基地,建成占地110畝、總投資超億元的祥芝水產品批發市場,建成新沙堤鮑魚育苗基地、永寧海水網箱養殖魚示範基地等一批名優水產品養殖基地。石獅是著名的濱海旅遊城市,人文歷史悠久,古跡眾多,海浪沙灘和海蝕地貌構成的絢麗濱海風光與海絲文化、服飾文化等特色文化及舞獅、燈謎、南音、潑水節、踩球舞等民間文化相互融合;以石獅服裝城為主的購物旅遊,以閩南黃金海岸、紅塔灣海濱風景區為主的濱海旅遊,吸引了連續兩屆的全國帆船冠軍賽在閩南黃金海岸舉行。以姑嫂塔、六勝塔、林鑾渡、虎岫寺、朝天寺、城隍廟、洛伽寺為主的名勝旅遊,以靈秀山森林公園、寶蓋山生態文化公園為主的休閒旅遊交相輝映,構成石獅獨具特色的旅遊體系。

  這裡是全國著名僑鄉、對台視窗。巍峨高聳的姑嫂塔、石湖塔就是當年海上導航的標誌,從這裡,石獅人隨鄭成功去開發臺灣,隨洋船遠渡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等國家。如今全市旅外華僑和港澳同胞近30萬人,祖藉石獅的臺胞30多萬人。廣大僑胞和港澳臺胞素有愛國愛鄉的優良傳統,熱心于家鄉的建設和發展,幾年來捐辦教育、醫療衛生、基礎設施等公益事業的資金達6.3億元。建市後,石獅充分發揮僑台優勢,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做活對台經貿這篇文章。至2005年底,台商在我市已累計投資242個專案,投資總額達26.2億元。

  這裡擁有日臻完善的基礎設施。全市進行新一輪城市總規修編和岸線規劃,城市建成區面積達23平方公里。全市先後建成220KV變電站2座、110KV變電站5座,3座110KV變電站在建,實現通往福州、廈門的雙回供電線路的架設;建成日供水20萬噸和7萬噸的自來水廠各1座,實現向全市轄區供水,總投資2億多元的引水工程竣工通水,總供水能力達35萬噸/日,人均供水量全省第一,日供水量全省第三。建成市區38米和26米寬水泥混凝土道路76公里,市區通往各鎮38米和26米寬的水泥混凝土公路120多公里,基本實現全市鎮、村間路面硬化。基本實現全市村村通公車,村村通自來水。建成可靠的郵電通訊網路,全市城鄉電話使用者30多萬戶,行動電話用戶近27萬戶,有線電視使用者5.4萬戶,互聯網寬頻用戶2萬多戶。此外,石獅大道、沿海大通道、電力大廈、通信樞紐大廈、公務大廈、沿海防潮防洪工程、城市垃圾焚燒處理廠等重點專案也基本建成,城市功能不斷完善。

  這裡各項社會事業全面協調發展。石獅堅持以人為本,始終以提高人的素質為重點,大力加強精神文明建設,推進“三大創建”載體建設,深入開展“誠信石獅”創建活動。大力發展教育、科技、文化、衛生、體育、環保等各項社會事業。全市擁有高等職業學校3所、中專1所、中學15所、小學70所,其中石光中學、石獅一中為省一級重點中學,教育水準居泉州市先進行列。實施科教興市戰略,全面啟動“石獅市社會發展綜合實驗區規劃”,建成市生產力促進中心,海峽兩岸科技孵化基地啟動建設,“數位石獅”建設步伐加快,全面實施政府、企業、學校、家庭四大上網工程;文化體育事業蓬勃發展,先後建成市圖書館、老幹老齡活動中心、青少年校外活動中心、文化館、體育場(館)、游泳館、華僑醫院、婦幼保健院和“120”急救中心等一批公共設施。建設博士後工作站,加快引進人才步伐,不斷關愛外來員工。加快建設和諧社會步伐,民主法制不斷健全,深入開展“平安石獅”建活動,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成效顯著,社會保持安定穩定。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