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外出旅遊不注意飲食衛生和保持良好的飲食習慣,患“旅遊腸胃病”的人越來越多,最常見的症狀就是腹瀉、胃痛。
專家建議,出遊應避免吃生冷食物,注意食品衛生,品嘗美食的同時,別忘了善待自己的腸胃。
專家認為,出遊在外,很多人都喜歡品嘗異地沒有吃過的、“新鮮”的食物,特別是街邊小吃。“旅遊腸胃病”一方面是由病菌引起的病理性腹瀉,即主要是由於飲食不衛生引起的;另一方面是生理性腹瀉,即水土不服,因個體差異性而造成的腹瀉。
醫生建議,外出旅遊在飲食方面應注意五個方面。
一是注意飲水衛生。一般來說,生水是不能飲用的,旅途飲水以開水和消毒淨化過的自來水為好,其次是山泉和深井水,江、河、塘、湖水不能生飲。
二是瓜果一定要洗淨或去皮後食用。
三是慎重對待每一餐。高中檔的飲食店一般可放心去吃,大排檔要選擇性地吃,攤位或沿街擺賣(推車賣)的不要去吃。旅行中雖然饑腸轆轆的情況不少,但小攤小販的食物最好不碰。
四是學會鑒別飲食店衛生是否合格。合格的一般標準應是:有衛生許可證,有清潔的水源,有消毒設備,食品原料新鮮,無蚊蠅,有防塵設備,周圍環境乾淨,收款人員不接觸食品且錢票與食品保持相當距離。五是在車船或飛機上要節制飲食。乘行時,由於沒有運動條件,食物的消化過程延長、速度減慢,如果不節制飲食,必然增加胃腸負擔,引起腸胃不適。
四種常見的病
銀川市婦幼保健院醫務科科長郝建秀說,外出旅遊有四種常見病,需要引起注意。一是感冒。旅行在異地,氣候溫差較大,忽冷忽熱,容易感冒,但只要注意適時增減衣服,就可以預防。二是腸胃疾病。在旅遊當中,遊客不適應新環境,新、舊兩地飲水和食物中元素不同,易引起腹脹和腹瀉。如果暴飲暴食,還易得胃腸炎,患了這些病,需及時治療。三是水土不服。旅遊在外,氣候、水質、飲食等條件都有變化,一些人往往不習慣,會出現頭昏無力、胃口不好、睡眠不佳等現象,這是水土不服的表現。患了水土不服,需要多食水果,少吃油膩,還可服用一些多?片和維生素B2。四是咬傷。如果旅行中被昆蟲咬傷,用鹼性液體沖洗傷口,可以消除疼痛。被蛇咬傷,首先要注意看傷口上的牙痕,如留有兩個大牙痕,是被毒蛇咬傷,要立即用帶子把傷口上部紮緊,防止毒素擴散,同時,把毒素吸出或擠出,用肥皂水清洗傷口,然後,趕快前往醫院。應準備的幾類藥品
郝建秀說,一般旅遊時可準備的藥品有:抗生素類藥物,如複方新諾明等,黃連素片專用於腸道感染;抗病毒藥物,如板藍根、感冒咳嗽藥等;解熱、鎮痛類藥物,如阿司匹林、去痛片等;消化系統常用藥,如胃舒平、三九胃泰等;呼吸系統常用藥,如速效傷風膠囊、複方甘草片等;抗過敏藥物,如撲爾敏、息斯敏等;防暑藥,如藿香正氣丸、仁丹等;外傷用藥,如正紅花油、碘酒、繃帶、創可貼等。旅遊者應根據自己所去的旅遊地點和自己身體的特殊狀況來準備藥品,攜帶藥品應少而精,儘量不要攜帶水劑藥品。醫生提醒,到高熱、高濕或日照強烈的地方,應注意針對性的防護。沒有禁忌症時,在食物和飲料中加一點食鹽有助於預防高熱虛脫,在初期適應環境階段更是這樣。陽光紫外線照射,對淺色皮膚人種能引起煩人的日光性皮炎。旅行者應逐漸增加太陽照射時間,戴帽子、太陽鏡和擦用防曬油都有一定的防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