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解密“車禍”

汽車發明以來,全世界共有2500萬人因車禍而喪生。儘管無數科學家們經過成千上萬次的撞擊試驗,研究開發了緩衝器件、夾層擋風玻璃、安全氣囊、折疊方向盤軸等安全裝備,但車禍仍是有增無減。這是為什麼呢?

生物力學專家、創傷專家詳細研究了人體在碰撞過程中經受的各種撞擊力,認為車禍撞擊力造成的傷害超過人的承受的極限,一旦被撞,生還的可能性極小。雖然子彈也可以致死,但子彈的動能無法與汽車相比。車禍形成的鈍性創傷能對全身上下造成致命傷害。普通人走路或跑步的速度是每小时5至8公里,一旦坐上汽车,人们的速度就变成了每小时50至100公里。

事实上,车祸不是单一的碰撞,它是一连串撞击的混合。车祸有三项要素或者说是三次不同的撞击;首先是汽车与障碍物发生碰撞;第二次人体与汽车内部相撞,创伤开始发生,肋骨与腿骨一般在此时断裂;第三次撞击是人体内脏与突然停下的人体外部构架相撞,此时大脑向前冲,撞到颅骨内壁,心脏也会撞击胸部内侧。致命伤发生在第三次撞击中。

当然,如果车辆的设计是科学的,那么即使遇到严重车祸,乘员仍然有存活的可能。如今,开车上路的人们享受着安全带、安全气囊、ABS防抱死系统等安全配备,皆是科学家们几十年来努力奋斗的结果。

但是,不管汽车安全装备有多少,是人开车就避免不了车祸。人的视觉信息处理能力只适于走、跑的速度,当高速驾驶时,此能力被发挥到极限。把人眼看到的信息传递给大脑,大脑再向肢体传递指令需要1.5秒的时间,时速100公里时,1.5秒已经开出40米,车子停下还需更长的距离。这便是高速公路上汽车一撞就是几百辆的原因。还有,汽车的操纵性取决于四个轮胎的触地面积,但是汽车的速度越高,轮胎的触地面越小,甚至只有四指宽的轮胎接触地面,其操纵稳定性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