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機動車發生的交通事故中,由於制動不良引起的佔有很大比重。為此,汽車製造商們發明了一種新型的制動裝置—-汽車自動防抱死系統ABS。
ABS首次出現在20世紀30年代,但直到1954年,美國福特汽車公司才首次將法國民航用的ABS應用於林肯牌轎車上。由於ABS有著良好的防側滑能力,保持了較好的轉向性,縮短了制動距離,同時可使制動操縱簡便,所以,進入九十年代後,ABS的裝車率大幅度提高。有資料表明:國外轎車ABS的裝車率1994年時為45%,2000年时将接近90%,其中日本的丰田和本田的装车率将达到100%。
过去,ABS有很多种。近代,ABS一般包括三部分:传感器,控制器(电子计算机)与制动压力调节器。其基本原理是这样的:在车轮上装设的传感器直接检测车轮的滑移程度或车轮的减速度,并向电脑发出脉冲信号。该信息经过电脑计算,在车轮有抱死的危险时会立即对执行机构发出工作信号,使之降低制动管路压力,让将要抱死的车轮制动,随即又提高压力,使车轮抱紧。就这样,如此反复,使得车轮始终处于最佳的制动状态—-接近于抱死而尚未完全抱死。专家预计今后五年里,在世界范围内,ABS在汽车上装有率将达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