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叫標誌標準?

(一)什麼叫標準
  國家標準GB 3935. l-83標準化基本術語第一部分對標準作如下定義:"標準是對重複性事物和概念所做的統一規定。它以科學、技術和實踐經驗的綜合成果為基礎,經有關方面協商一致,由主管機構批准,以特定形式發佈,作為共同遵守的準則和依據。"
  該定義包含以下幾個方面的含義。
  (l)標準的本質屬性是一種"統一規定"。這種統一規定是作為有關各方"共同遵守的準則和依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化法規定,我國標準分為強制性標準和推薦性標準兩類。強制性標準必須嚴格執行,做到全國統一。推薦性標準國家鼓勵企業自願採用。但推薦性標準如經協商,並計入經濟合同或企業向用戶作出明示擔保,有關各方則必須執行,做到統一。
  (2)標準制定的物件是重複性事物和概念。這裡講的"重複性"指的是同一事物或概念反復多次出現的性質。例如批量生產的產品在生產過程中的重複投入,重複加工,重複檢驗等;同一類技術管理活動中反復出現同一概念的術語、符號、代號等被反復利用等等。
  只有當事物或概念具有重複出現的特性並處於相對穩定時才有制定標準的必要,使標準作為今後實踐的依據,以最大限度地減少不必要的重複勞動,又能擴大"標準"重複利用範圍。
  (3)標準產生的客觀基礎是"科學、技術和實踐經驗的綜合成果"。這就是說標準既是科學技術成果,又是實踐經驗的總結,並且這些成果和經驗都是經過分析、比較、綜合和驗證基礎上,加之規範化,只有這樣制定出來的標準才能具有科學性。
  (4)制定標準過程要"經有關方面協商一致",就是制定標準要發揚技術民主,與有關方面協商一致,做到"三稿定標"即徵求意見稿一送審稿一報批稿。如制定產品標準不僅要有生產部門參加,還應當有用戶、科研、檢驗等部門參加共同討論研究,"協商一致,"這樣制定出來的標準才具有權威性、科學性和適用性。
  (5)標準檔有其自己一套特定格式和制定頒佈的程式。標準的編寫、印刷、幅面格式和編號、發佈的統一,既可保證標準的品質,又便於資料管理,體現了標準文件的嚴肅性。所以,標準必須"由主管機構批准,以特定形式發佈"。標準從制定到批准發佈的一整套工作程式和審批制度,是使標準本身具有法規特性的表現。
  (二)什麼是標準化
  GB 3935.1對標準化的定義是"在經濟、技術、科學及管理等社會實踐中,對重複性事物和概念通過制定、發佈和實施標準,達到統一,以獲得最佳秩序和社會效益。"該定義的含義如下。
  (1)標準化是一項活動過程,這個過程是由3個關聯的環節組成,即制定、發佈和實施標準。標準化3個環節的過程已作為標準化工作的任務列入《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化法》的條文中。《標準化法》第三條規定:"標準化工作的任務是制定標準、組織實施標準和對標準的實施進行監督。"這是對標準化定義內涵的全面面清晰的概括。
  (2)這個活動過程在深度上是一個永無止境的迴圈上升過程。即制定標準,實施標準,在實施中隨著科學技術進步對原標準適時進行總結、修訂,再實施。每迴圈一周,標準就上升到一個新的水準,充實新的內容,產生新的效果。
  (3)這個活動過程在廣度上是一個不斷擴展的過程。如過去只制定產品標準、技術標準,現在又要制定管理標準、工作標準;過去標準化工作主要在工農業生產領域,現在已擴展到安全、衛生。環境保護。交通運輸、行政管理、資訊代碼等。標準化正隨著社會科學技術進步而不斷地擴展和深化自己的工作領域。
  (4)標準化的目的是"獲得最佳秩序和社會效益"。最佳秩序和社會效益可以體現多方面,如在生產技術管理和各項管理工作中,按照 GB/T 19000建立品質保證體系,可保證和提高產品品質,保護消費者和社會公共利益;簡化設計,完善工藝,提高生產效率;擴大通用化程度,方便使用維修;消除貿易壁壘,擴大國際貿易和交流等。
  應該說明,定義中"最佳"是從整個國家和整個社會利益來衡量,而不是從一個部門,一個地區,一個單位,一個企業來考慮的。尤其是環境保護標準化和安全衛生標準化主要是從國計民生的長遠利益來考慮。在開展標準化工作過程中可能會遇到貫徹一項具體標準對整個國家會產生很大的經濟效益或社會效益,而對某一個具體單位、具體企業在一段時間內可能會受到一定的經濟損失。但為了整個國家和社會的長遠經濟利益或社會效益,我們應該充分理解和正確對待"最佳"的要求。
  標準化的地位和作用
  (一)標準化是組織現代化生產手段,是實施科學管理基礎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生產的社會化、現代化,生產規模越來越大,分工越來越細,生產協作越來越廣泛,許多產品和工程建設,往往涉及到幾十個、幾百個甚至上千個企業,協作點遍佈在全國各地甚至跨幾個國家。這樣廣泛、複雜的生產組合,需要在技術上保持高度的統一和協作一致。要達到這一點,就必須制定和執行一系列的統一標準,使得各個生產部門和生產環節在技術上有機地聯繫起來,保證生產有條不紊地進行。
  標準化又是實施科學管理的基礎。要實施科學管理,必須做到:管理機構高效化,管理工作計畫化,管理技術現代化,建立符合生產活動規律的生產管理、技術管理、物資管理、勞動管理、品質管制、安全管理等一整套科學管理制度,制定一系列工作標準和管理標準,實現管理工作規範化。
  (二)標準化是不斷提高產品品質的重要保證
  (1)產品品質合格與否,這個"格"就是標準。標準不僅對產品的性能和規格作了具體規定,而且對產品的檢驗方法、包裝、標誌、運輸、儲存也作了相應規定,嚴格按標準組織生產,按標準核對總和包裝,產品品質就能得到可靠的保證。
  (2)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標準需要適時地進行複審和修訂。特別是企業產品標準,企業應根據市場變化和使用者要求及時進行修訂,不斷滿足用戶要求,才能保持自己產品在市場中的競爭力。
  (3)不僅產品本身要有標準,而且生產產品所用的原料、材料、零部件、半成品以及生產工藝工裝等都應制定相互適應、相互配套的標準,只有這樣才能保證企業有序地組織生產,保證產品品質。
  (4)標準不僅是生產企業組織生產的依據,也是國家及社會對產品進行監督檢查的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產品品質法》第十條規定:"國家對產品品質實行以抽查為主要方式的監督檢查制度",監督檢查的主要依據就是產品標準。通過國家組織的產品品質監督檢查,不僅促進產品品質提高,反過來對標準本身的品質完善也是一種促進。如
  1992年國家技術監督局對飲用天然礦泉水產品質量抽檢合格率為34.5%, 1994年為55%,1995年合格率則上升為73%,通過抽檢同時也發現了礦泉水國家標準存在不完善的地方,國家技術監督局及時組織力量對礦泉水國家標準進行
  了修訂,使之同國際標準接軌。
  (三)標準化是合理簡化品種、組織專業化生產的前提
  現在許多企業是大而全,小而全,生產品種多,批量小,品質差,管理混亂,勞動生產效率不高,經濟效益差。要改變這種落後狀況,主要途徑就是要廣泛組織專業化生產,而標準化正是組織專業化生產的重要前提。標準化活動一項重要內容?quot;合理簡化品種",提高零部件"通用化"程度,變品種多、批量小為品種少,批量大,有利於組織專業化生產,有利於採用先進技術裝備,實現優質、高產、低耗、低成本、高效率的效果。
  (四)標準化有利於合理利用國家資源、節約能源、節約原材料
  標準化對合理利用國家資源有重要的作用。如我國新修訂的水泥國家標準,由於合理地規定了氧化鎂的含量,可使一些石灰石礦山資源延長開採期10年以上;火車鍋爐用煤的細微性如超過標準要求,煤炭就不能完全燃燒,如細微性過小,有可能還未燃燒完全即從煙筒噴出,造成浪費;發達國家木材利用率達95%,我國只有50%∼60%;能源有效利用率,日本達57%,美國51%,西歐國家在
  40 %以上,我國只有 30%。世界各國都把節約能源,節約資源作為今後標準化工作的中心任務之一,我國在這方面的任務就更為艱巨,標準化工作可謂任重而道遠。
  (五)標準化可以有效地保障人體健康和人身、財產安全,保護環境
  我國標準化法第七條規定:"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分為強制性標準和推薦性標準。保障人體健康,人身、財產安全的標準和法律,行政法規規定強制執行的標準是強制性標準,其它標準是推薦性標準?quot;
  強制性標準包括:
  (1)藥品標準,食品衛生標準,獸藥標準;
  (2)產品及產品生產、儲運和使用中的安全、衛生標準,勞動安全、衛生標準,運輸安全標準;
  (3)工程建設的品質、安全、衛生標準及國家需要控制的其它工程建設標準;
  (4)環境保護的污染物排放標準和環境品質標準等。
  上述標準的廣泛制定和強制實施對保障人體健康和人身財產安全、保護環境將起重要作用。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標準化法和產品品質法規定,不符合強制性標準的產品應責令停止生產、銷售,並處以罰款,情節嚴重可以追究刑事責任。
  (六)標準化是推廣應用科研成果和新技術的橋樑
  標準化是科研、生產和使用三者之間的橋樑。一項科研成果,包括新產品、新工藝、新材料和新技術,開始只能在小範圍內試驗和試製。只有在試驗成功,並經過技術鑒定,納入相應標準之後,才能得到迅速推廣和應用。例如福建省1990年制定的《蘑菇菌種及蘑菇罐頭標準綜合體》吸收了蘑菇菌種和蘑菇罐頭生產過程的許多研究成果,形成從蘑菇菌種,蘑菇栽培、收購到蘑菇罐頭生產全過程的標準綜合體,對指導和促進福建省蘑菇罐頭生產,提高產品品質有重要作用,保證福建省蘑菇罐頭出口長盛不衰,成為福建省出口創匯的拳頭產品之一。本綜合體曾獲1993年福建省技術監督科技進步一等獎。
  (七)標準化可以消除貿易技術壁壘,促進國際貿易的發展,提高我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能力
  "關稅及貿易總協定"有一個叫"關稅與貿易技術壁壘協定",也稱為"標準守則",要求締約國準備建立或採用某一標準系統或認證系統時,必須遵守這些規定。其要點如下:
  (1)締約國標準的制定應以有關的國際標準或其中有關部分作為依據;
  (2)應保證制定和採用技術規則和標準的目的不是為了在國際貿易中製造壁壘;
  (3)標準的實施在任何可能採用標準的地方進行;
  (4)鼓勵參加有關國際標準和認證方面活動;
  (5)為國家級和區域性認證系統的評定創造條件;
  (6)締約國對進口國產品和國內產品的測試一視同仁,並鼓勵接受另一締約國作出測試資料。測試方法和測試資料的互相承認,可以極大地促進國際貿易自由化。為達到這一目的,各國締結雙邊或多邊協議是必要的。
  根據"標準守則"規定,我們應採取的對策和措施是:
  (l)積極採用國際標準和國外先進標準,使產品品質達到國際水準;
  (2)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化活動。在積極採用國際標準,完善我國標準體系的同時,應積極參加國際標準化活動,反映我國的要求,維護我國的利益。
  (3)積極推行GB/T 19000-ISO 9000品質管制和品質保證系列標準,開展產品品質認證,包括取得進口國或協力廠商權威機構的品質認證或安全認證,提高我國產品在國際市場競爭能力。

更多文章